
氣候變遷對環境影響又一樁!發表於《自然:氣候變遷》的最新論文指出,若暖化持續加劇,南極洲沿海的海冰將愈來愈薄,不利帝王企鵝覓食,至本世紀末,帝王企鵝數量可能減少近5分之1。科學家呼籲,應將帝王企鵝列為瀕絕...
「若台灣早些起步,今日再生能源產業發展一定不比德國差。」台灣再生能源推動聯盟1日舉行籌備處啟動記者會,環保團體恩吉歐社會企業創辦人高茹萍認為,德國的再生能源發電量已占總量的50%,但憑藉豐沛的風力和充足的...
專家指出,隨著氣候變遷持續,北極冰地減少,北極熊未來恐在地球消失!儘管如此,加拿大北部的因紐特人為了生存,仍持續獵殺北極熊,除了取得毛皮,北極熊肉也提供廣大的食物來源。 據報導,瀕臨絕種的北極熊仍被...
哈瑪斯政權控制下的加薩走廊,政治上受到以色列與埃及的抵制,加上過去戰爭破壞國內建設,如今無運輸工具將垃圾運離城外,而使街道上堆滿廢棄物;由於垃圾危機每況愈下,汙水也無法妥善處理,使得大量垃圾、廢水直接流入...
「到世界盡頭一遊」的南極旅行噱頭,相當吸引遊客,但一份最新研究報告指出,隨著南極地區觀光人數增加,對於南極的生態也帶來巨大威脅。寶貴的無積雪地區原是動植物生長的地帶,卻也是遊客登陸、研究人員興建研究站的理...
澳洲塔斯馬尼亞荒原20多年前曾因為豐富的生態與文化資源,被列入世界遺產;但15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卡達會議上,澳洲政府卻希望委員會將其中7.4公頃的林地,從世界遺產名單中除名,以利伐木工業開發利用。總理艾伯...
北極融冰現象眼見為憑!媒體上不斷可以看到暖化現象造成南極冰棚崩解、北極海冰溶化速率上升,但是實際情況到底有多嚴重,製圖師透過數據描繪不同年份的北極地區,疊合之後可以清楚看到驚人的地貌變化,《國家地理雜誌》...
遠洋漁釣,捕魚不捕鳥!漁業署12日公布新版「台灣海鳥國家行動計畫」,要求噸位百噸以上的遠洋漁船,未來必須在裝置避鳥繩、支繩加重及夜間投餌3種避鳥措施中採用2種。漁業署長沙志一表示,台灣是鮪延繩釣漁業大國,...
噪音、汙染沒超標卻很惱人,環保署法律扶助單位可解決。環保署從101年起進行公害法律扶助,處理噪音、空汙、環境汙染等23件糾紛案。有不少民眾因為鳥店噪音、音樂噪音、工業低頻噪音、工業排放汙染等困擾,卻因沒有...
累積了14萬的連署書,環盟推動核四公投第一階段已達門檻。台灣環境保護聯盟10日召開記者會表示,第二階段間連署必須在6個月內集滿至少92萬份的有效連署書。雖現階段政府決定封存核一廠、核四廠停工,但環盟會長劉...
向昆蟲學習!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沈聖峰領軍,透過操縱具社會性的尼泊爾埋葬蟲在不同海拔、氣溫下的繁殖行為,發現甲蟲類的埋葬蟲能夠以合作取代衝突,克服物種競爭或環境變遷的考驗,為人類合作對抗氣候...
「大故宮計畫」將比照法國巴黎羅浮宮「向下開挖」的作法,開挖地下3層,卻遭地方居民與環團抗爭,認為若向下開挖,外雙溪的地質恐無法負荷未來氣候變遷帶來的降雨趨勢,並導致文物破壞的危機。9日上午環保署召開第二階...
2011年西班牙許多養豬戶紛紛發現,豬隻突然生產率下降,產下的豬仔體形也較過去小。養殖人員檢查了配種公豬的精子、母豬健康狀況,都沒有發現任何異常現象,豬隻的食物和飲用水中,也沒有出現真菌或微生物汙染情形,...
美國、加拿大每年秋冬之際,都有一群翅膀橘黑顏色醒目的帝王蝶,成群往南飛越4千多公里,趕上墨西哥人的「亡靈節」,被當地人認為是祖先靈魂化為蝴蝶回故鄉探視。但是目前帝王蝶數量正逐年減少,2013年更整整遲了數...
雖然委內瑞拉境內多達520條河流,其中一條奧里諾科河更是南美4大河之一,國內每年有4萬多立方公尺的淡水資源可運用,躋升世界前幾名,但是當地居民打開水龍頭,卻常發現無水可用,或涓涓流出含泥沙、水藻的濁水。 ...
蟋蟀透過翅膀摩擦發聲,左翅基部有橫脈紋路,當右翅疊合或分開時,就會發出唧唧的聲音,但是日前昆蟲學家卻發現,蟋蟀離奇的不再唱歌了。 這群科學家在夏威夷Oahu與Kauai島上研究時發現,當地的蟋蟀竟然...
「以愛發聲,對抗氣候變遷!」5日是「世界環境日」,環保署在華山文創園區舉辦「2014世界環境日One Earth, One Chance;一個地球, 一個機會」影片發表會,呼籲國際社會重視環保議題。環保署...
澳洲政府計畫今年獵殺1600多隻袋鼠,藉此維持生態平衡並控袋鼠的數量。但該計畫遭動物保護團體的反對,他們指出,沒有足夠的證據顯示,獵殺袋鼠可改善生物的多樣性。專家則認為,全球各地都有草食動物數量過多的問題...
垃圾掩埋場遭海蝕外露,廢棄物竟漂入大海。環團多年來關注我國海岸線生態,發現近年來有不少地區都有垃圾堆積在海邊、流入海中的問題,這是因為被偽裝成綠地公園的靠海掩埋場經過長年侵蝕後,垃圾裸露四散。環保署回應,...
「氣候變遷已造成每天約有70種生物正在滅絕!」環保署署長魏國彥30日上午出席台博館舉辦的「氣候災變-以古鑑今」的世界環境日活動時表示,全球暖化已成為逢年必討論的話題,但並沒造成世界公民有任何積極的環保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