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治療啟示錄

林懷恩 / 前材料物理研究員 2025/11/06 18:52 點閱 66 次
每位癌症病患在確診時都會被指定一個個案管理師( 個管師),作為醫師與病患的橋樑。 ( 網路截圖)
每位癌症病患在確診時都會被指定一個個案管理師( 個管師),作為醫師與病患的橋樑。 ( 網路截圖)

現今被發現的人類癌症種類已經超過一百種,顯示出人的身體各個部位都可能有癌細胞,一旦癌細胞成長過快,就形成腫瘤,危害我們的生命。而被確診罹癌的年齡由幼兒到老年都有,因為癌細胞是從正常細胞變異出來的,防不勝防。 因此,我們就當它本來就存在體內,只要不過度分裂就無妨。若發現癌腫瘤已經生成,就做好凖備上戰塲,與它拼鬥。 雖然癌症戰場的主帥是醫師,但罹癌者卻是打戰的士兵。若士兵毫無訓練,在慌亂無知中上戰場,必然要節節敗退。 筆者因家族中有癌患者,對癌症治療的痛苦過程有所聞有所見,但自己被確診時仍然無法從容應對,只能邊治療邊學習。如今親身走過治療的療程,及陪伴小妹四年半的經驗,得到一些啟示,願意提供大家參考閱讀。

啟示1: 積極參與決策

所有的癌症都是在醫院被確診,有的是在毫無徵兆之下,由健檢發現的,這通常是早期癌症。有些是有明顯的症狀之後再去醫院檢查出來,那常常已經是晚期癌症了。 當癌症種類及期數被確定之後,制定療程計畫是癌症治療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關鍵,通常是由主治醫師決定。病患因爲無知或恐慌,很少參與決策。但如今癌症的治療方法具有多樣性與彈性,若患者及家屬能冷靜和醫師討論病情,詢問治療的各種可能方案,並積極參與治療和照護決策,有助於患者後續的心理調適及提高治癒率。

舉例說明,乳癌初期的治療方式有二: 一是將患側乳房全部切除,為的是要掃除同側乳房的殘餘癌細胞(儀器無法偵測到的)。二是保留乳房,只將腫瘤清除乾淨,並將同側乳房做放射線治療(放療)。兩種方式各有利弊,但治療的效果是一様的,不同的醫師可能會有不同的見解。所以患者要暸解其中的利與弊,選擇對自己最適合的。 有件事特別值得一提,每位癌症病患在確診時都會被指定一個個案管理師(個管師),作為醫師與病患的橋樑。 筆者在台大癌醫被確診為乳癌一期後,醫師建議做全切手術,當時我坐在門診室外等候付款單,就有一個陳姓個管師主動過來,介紹自己並告訴我,治療方式有二種,並詳細說明其開刀方式及後續照顧問題。 我充分理解後再度進入門診室告訴醫師,我要選擇部分切除加上放療。這個選擇可以縮短住院時間及傷口的快速癒合,只是後續必須回醫院做放療。我至今仍然感念那位有愛心的陳個管師,沒有她的解釋我無法得知有第二個選項。

啟示2 : 副作用可控可醫

化學治療(化療),是對付所有癌症的利器。但不同的化療藥物會有不同的副作用,若自己有特別疾病,一定要告訴醫師,才能選擇傷害較輕的藥物。有些醫師不會主動告訴病患化療的副作用, 一來是門診時間短促, 二來醫師擔心病患聽了可能因為害怕副作用而拒絕做化療。的確,從網路上的資訊看來,許多副作用是蠻嚇人的。

舉例說明,最常用的化療藥物是小紅莓(或微脂小紅莓)及紫杉醇。前者會對心臟有毒性,後者會損害末稍神經。 而微脂體小紅莓(又稱利得)是自費藥物,它將小紅莓包覆在微脂體中,能減少掉髮、心臟受損等副作用,但卻會增加手足症候群的機率,所以病患要根據自己的身體及經濟狀況而做選擇。 患者可以請醫師或個管師告知各種可能的副作用及應對方式,有助於症狀的減輕。更積極的作法:請醫師提供所有副作用的症狀列表,以及嚴重時需要立即處理,要有聯繫個管師或相關護理人員的管道。
筆者的經驗是: 化療之前及化療期間補充適當足夠的營養素(食物及保健品),可以降低許多副作用,並維持白血球及紅血球的數目。而避免身體的高溫,可以減輕手足症候群。

啟示3 : 莫要過度醫療

對晚期癌症的病人,主治醫師會採取比較激進的治療,想盡速壓制癌細胞。通常會合併化療、標靶治療、放療,或免疫療法,一起使用。這時,患者或家屬一定要請醫師評估患者的年齡、軆能及免疫力,和醫師好好討論治療方案。若過度治療,反而使患者未亡先衰。

案例參考:朋友的父親84歲,身體健朗,因聲音沙啞而去醫院檢查,被診斷出喉癌三期。主治醫師馬上安排一連串的療程。先做了9周的化療,再做質子放療20次,接著,質子放療再加上化療,最後一次是質子放療加上熱治療。做完的隔兩天身體就完全不能自理,不得不停止治療。後來醫療團隊檢討,這樣的療程對老人家而言是過重了。
因而得到啟示,癌症治療是動態的、有彈性的。健康狀況和耐受程度會影響化療的劑量和次數,若身體無法承受,醫師應考量減量或暫停治療。醫師應透過影像檢查等方式評估腫瘤縮小程度及是否有轉移,並觀察副作用的累積程度。某些化療藥物(如草酸鉑)的副作用(如神經病變)會隨療程累積,若副作用過於嚴重,醫師應調整治療計畫,甚至終止療程。

啟示4 : 務必追蹤檢查

治療期間,醫師會定期安排抽血,以監測藥物引起的副作用,以及病患的耐受度。治療之後,醫師也會定期安排抽血及影像檢查,以監測癌症是否復發。每種癌症的復發機率各不相同,端看癌細胞的種類及分裂速度。也因著個人的體質(基因),即便癌症種類及期數一樣,治療的效果也不盡相同。因此,病患要警醒定期回診檢查,也要關注自己身體的各樣變化。

案例參考:我小妹60歲,終日以舞蹈教學為樂。因不正常出血而去醫院檢查,確診為婦科的雙癌,輕度移轉到骨頭(正子影像有三個黑點)。在三軍總醫院完成一系列療程之後,癌指數恢復正常值,就停止治療,只定期抽血及影像檢查。 但一年之後,發現身體左半部無法控制時,主治醫師並未找出病因。直到小妹轉去臺北醫學院急診,去做電腦斷層才發現腦子已有三公分腫瘤。雖然用質子放射治療+類固醇短暫控制了腦瘤,但癌細胞開始擴散,最終是因11次的免疫療法+標靶治療無效,癌細胞加速擴散而病情加重。
我得到的啟示:(一)癌細胞已轉移的病人要密切關注可能的腦轉移,因癌細胞可以透過血液而到達腦部,而大部分的化療藥物是無法到達腦部(因人體有天然的腦屏障)。(二) 11次的免疫療法+標靶治療,期間有8個月,只做抽血檢查,而未做任何影像追蹤是嚴重的忽略。小妹在此治療期間,發燒感染多次,癌指數不斷攀高 (CA199從200升至1500),後來才由正子影像證實是癌轉移至膀胱,但為時已晚。
如今才知道,對晚期的癌病患,密切追蹤及精準判斷是多麼重要,因為自身免疫力在和癌細胞正在作戰,若彈藥(治療藥物)沒殺死敵人(癌細胞)卻破壞自己的免疫力,那就加速死亡了。

結語

知識就是力量!爲了免除罹癌者因爲對癌症的無知而在治療中產生懼怕或抗拒治療,我祈禱台灣衞福部能重視癌症的衞生教育。若衞福部能集結眾多醫師的專業與臨床經驗,製作一本「癌症治療手冊」,供民眾閱讀參考,就是人民之福。內容可包括癌症的起因、台灣主要的癌症介紹、以及癌症治療的方法與技術。如此不但能增進一般民眾對癌症的認識,更能幫助癌病患主動參與自己的醫療計畫。相信在醫師及病患的齊心努力之下,一定能提高台灣癌症的治癒率。

捐款成為醒報天使

由於熱心人與支持者的捐款,醒報的深度報導與客觀評論都是免費閱讀的,希望你也能加入「醒報天使」的行列,小額支持。我們會寄給您抵稅收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