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從「寧靜車廂」看台灣的公共文化

醒報編輯部 2025/10/15 13:44 點閱 159 次

台灣高鐵的「寧靜車廂」爭議,從政策初衷到社會反應,彷彿一面鏡子,讓我們看到台灣社會在「文明秩序」與「包容多元」之間的拉扯。

表面上這只是乘車禮儀的爭議,實則牽動了公共文化的底層價值。當九成民眾支持車廂寧靜,卻又有眾多家長感到被孤立,這不僅是噪音問題,更是國人如何共處的考題。

犧牲了同理與包容

高鐵推動寧靜文化,原本出發點在於讓乘車更安靜舒適。過去的自由座亂象、手機喧嘩與影音噪音,確實影響乘客體驗。比照日本新幹線經驗,這樣的措施本應是文明進步的象徵。但政策落地後,家長與親子族群卻成為矛頭所指。從被舉牌的母親到自閉症孩童家長的無助,再到立委呼籲「寶寶哭泣我OK」文化的倡議,都顯示當社會追求秩序時,常不自覺犧牲了同理與包容。

「寧靜車廂」的爭議核心,不在於規定本身,而在於它揭露出我們公共文化的兩難。當「寧靜」成為政策口號時,它同時劃出了一條「聲音邊界」,區分出誰是「合格乘客」,誰是「被容忍的例外」。這讓公共空間不再是多元共存的場域,而變成秩序的比賽場。

對於一位帶著哭鬧孩子的母親而言,舉牌勸導雖非出於惡意,卻象徵著被社會責難的壓力。當社會要求「孩子安靜」成為理所當然,也意味著我們對下一代的容忍度正在下降。「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如果缺乏這樣的心境,任何制度都難以真正人性化。

忽略乘客需求差異

更深層的問題在於,高鐵將「寧靜文化」擴大為「全車廂適用」,這種一刀切的設計忽略了不同乘客的需求差異。對一般上班族而言,能在列車上閉目養神確實可貴;對親子家庭而言,這卻是一次次「公共考驗」。若政策僅以勸導為名,卻導致社會心理排擠,便成了道德規訓的象徵。

這讓人不禁想起『正義論』作者羅爾斯所說的「正義即公平」,若規範未能顧及弱勢或特定族群的處境,就不是正義的制度。

社會的進步,不該只是更安靜的車廂,而是更有彈性的制度。真正的「文明」,不是壓抑聲音,而是容納差異。例如日本的列車文化並非靠嚴格執法,而是長年公民自覺的積累。當人們願意自我約束,是出於對他人的尊重,而非怕被規勸。台灣若要邁向成熟的公共文化,政策就必須從「規定乘客怎麼做」,轉向「啟發社會怎麼想」。以道德勸說代替行政干預,以教育與引導取代標籤與壓力,才能真正兼顧秩序與溫度。

應兼顧秩序與溫度

當然社會也不能無限放任,對於使用3C、喧嘩與不戴耳機等行為,高鐵仍有責任維持基本秩序。但在執行上,應建立清楚的分類與應變。例如可試辦「親子友善車廂」,讓家庭乘客不必在壓力中旅程;或設置「安靜區域」供需要寧靜的旅客選擇。以彈性和柔性管理取代僵化規範,方能兼顧公平與人性。

這場爭議之所以引起全民討論,並非只因為「哭聲與安靜的對抗」,而是因為它觸動了台灣社會在現代化進程中的焦慮。當人們愈渴望效率與秩序,就愈容易對不可控的聲音感到不安。高鐵車廂成了社會縮影,一邊是追求秩序的都市人,一邊是帶著孩子的家庭。兩者都沒有錯,只是彼此忘了「共乘」的意涵。

「寧靜車廂」爭議或許終將平息,但它留下的討論不該消散。這不僅是一場交通管理事件,更是一場公共文化的試煉。當政策制定者、家長與乘客都能以同理之心看待彼此,我們或許就能在嘈雜與寧靜之間,找到一條屬於台灣的文明之路。那時的「寧靜」,不再是壓抑的沉默,而是理解之後的平和。

捐款成為醒報天使

由於熱心人與支持者的捐款,醒報的深度報導與客觀評論都是免費閱讀的,希望你也能加入「醒報天使」的行列,小額支持。我們會寄給您抵稅收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