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三公投倒數 曾文生:應先安檢與補強再說

游清淵 2025/08/21 11:52 點閱 368 次
圖為已除役的核三廠建物。(中央社檔案照片)
圖為已除役的核三廠建物。(中央社檔案照片)

【台灣醒報記者游清淵台北報導】核三重啟公投23日投票,台電董事長曾文生21日表示,核電重啟有核安、核廢、人民同意等3個前提必須滿足,他並重申,公投應在完成安檢與補強工作、揭露殘餘風險後再進行,由人民做出決定。

曾文生接受「有話鏡來講」節目專訪表示,核能在台灣要不要使用已爭論很久,以電力公司來說,在社會取得一定共識再使用比較穩定。例如,日本核災後核能機組停機,至今恢復機組也有限,台灣應無法承受此狀況,意即高比例機組同時停下檢查的壓力。

他說,先不談執照到期重啟,光是延役就要做很多檢查,其中有一關鍵是老化分析,須評估經過運轉設備老化狀況,假設延役10年,設備能否支持未來10年安全運轉,都要遵循全球核能安全監管機關、核電廠運作協會規範,所以台電進行自我安全檢查之外,也會做同儕檢查,並就弱點進行必要設備更換、補強工作。

他重申,核電使用3前提包含安全確保、核廢料處理、人民同意,而所謂風險管控,指的是風險降低程度,但無法百分百安全無虞,台電依照科學程序做好安檢工作、找到核廢料處理方式,最後再由人民公投決定,是否接受補強工作後所剩風險,包含能否抵擋發生機率低的強震。

核廢料方面,曾文生不諱言,全球處理廢料都有一定難度,北歐主要是芬蘭、瑞典較有進展,但確實是大工程,要挖孔、建隧道、蓋核廢料儲藏空間,牽涉核擴散管制,等於同時要對抗天災、人禍。

至於民眾黨主席黃國昌倡議芬蘭使用核廢料處置嶄新技術「深孔地質處置(DBD)」,他表示,台灣位處地震帶,地質不如歐洲穩定,DBD概念在台灣仍具挑戰。

他指出,另一方面,高階核廢料1、10、100萬年都用乾貯處置未必不行,但要花費多少人力「看著它、保護著它」,這些經費納入發電成本是否划算,則是經濟問題。安全是一項前提,但台電畢竟電力公司,也須考慮經濟問題,所以一直在台灣有限條件下尋找合理地點、意即穩定大岩石,向下鑽類似地下室空間,安頓用過高階核廢料。

捐款成為醒報天使

由於熱心人與支持者的捐款,醒報的深度報導與客觀評論都是免費閱讀的,希望你也能加入「醒報天使」的行列,小額支持。我們會寄給您抵稅收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