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治療的理想國…

林懷恩 / 前材料物理研究員 2025/09/15 16:29 點閱 215 次

(作者為材料物理研究員)

我陪著小妹走過4年半的癌症治療過程,體認到了身為癌症患者的弱勢,因為處於對死亡的害怕與對癌症的無知當中,生死只能仰賴於醫師的技術、判斷力、與憐憫之心。

生死一瞬間

然而醫師也是人,專業、體力、愛心也都有限,面對那麼多各式各樣的病人,複雜難醫的晚期癌症,靠一己之力,如何能力挽狂瀾,將患者從死亡之手掙脫出來?
如今小妹已經離世,但我從她治療過程中看到幾個關鍵點沒有被掌握到,這些關鍵點如果當時醫師能適時看見,並被及時診治,或許小妹能少受點苦? 或者能活的長久些?

或許未來存在著一個癌症治療的理想國,在那裏,所有的癌症都可以得到痊癒? 我相信這是所有罹癌者共同期待的吧!

實現癌症治療的理想國, 正是現在全球癌症治療努力的方向: 精準化與個人化。何為精準化及個人化?部分醫學觀點將「精準化」視為就是「個人化」, 但筆者基於學理及實際體認,覺得「精準化」比較是技術面,而「個人化」注重在患者個體的特性及動態醫療,可以將兩者視為兩個不同的面向而努力,兩者相輔相成才能達到治療的最佳效益。

精準化治療

癌症治療就是先找到癌症根源,再用藥物及技術消除腫瘤及癌細胞。古希臘醫學曾經描述癌症的症狀為螃蟹或小龍蝦,就是現在的腫瘤。初期的發現主要依靠儀器偵測,而藥物及與放射線為治療的主要手段。因此,其治療的有效性就依賴於相關儀器的準確度及藥物的有效性。
1.偵測精準化:偵測癌腫瘤比較常用的儀器是超音波、X光、電腦斷層掃描(CT)、核磁共振(MRI)和正子攝影(PET)。 因其解析度各有不同,故能看見腫瘤的大小及形狀有所限制。目前偵測到的最小腫瘤是肺癌0.2公分,由低劑量CT描測得之。
若能提高這些偵測儀器的解析度,早期的癌腫瘤就更容易被發現,而腫瘤的大小是後續療程非常重要的指標。

2.藥物精準化: 要先找到不同癌細胞的變異基因,才能配合有效的藥物將癌細胞加以消除。目前使用的化療藥物雖能殺死大部分癌細胞,卻也殺死部分的正常細胞,造成擾人的副作用。相對而言,標靶藥物能對準癌細胞,而較少傷害正常細胞。

但標靶治療主要有三個關卡需要被突破:一是要普及基因檢測,才能找出罹癌患者是否有相關的變異基因;目前因費用太高(自費數萬到十餘萬元),許多病人的經濟無法承當。二是要研發更多標靶藥物;目前許多癌症還沒有找到對應的標靶藥物,這是科學家一直在努力的方向。三是減少標靶藥物的副作用;臨床數據顯現,一些標靶藥物還是會引起共同的副作用,例如坐瘡狀疹及腹瀉。

3.放射線技術精準化: 放射線治療(放療)在臺灣被稱為電療,是因為閩南語把照X光片叫做「照電光」,久而久之,放療就變成了電療。其原理是使用高能量輻射源來消滅或控制腫瘤。目前精準放療的新進展是除了X光還有不同能量源可供選擇,包括質子、重粒子、硼中子等。若是這些放療的照射劑量與位置能更精準的被操控,就可以更有效的消滅癌細胞而不傷於腫瘤附近其他部位。

個人化治療

一般而言,個人化治療是指以患者為中心,針對患者的需要,量身制定治療方案,由癌症醫療團隊進行診斷、監控與治療。基本的醫療團隊包括腫瘤內科醫師(負責化療、標靶治療、免疫治療等),放射腫瘤科醫師(負責放療)、外科醫師(負責手術)及個案管理師(負責病患與醫師的溝通)。癌症治療的方案會根據癌症類型、患者身體狀況、治療目標(治癒或控制)來決定。 治療方案的制定對於晚期或轉移性癌症晚病人尤其重要,是病患能否續命的依據。

目前台灣被衛福服部品質認證的癌症治療醫院有66家,旨在確保癌症病患獲得高品質、標準化的醫療照顧。認證內容包括個人化照顧模式及跨科部的多專科團隊。但許多醫院的制度並不利於個人化治療的發展,因為牽涉到人力與資源分配的問題、醫護人員的不足、及團隊的整合性。

錯失的關鍵點

最後,願意以小妹的例子說明,因為沒有個人化的治療,有兩個被錯失的治療關鍵點。第一個錯失的關鍵點是沒有及早發現腦轉移,第二個錯失的關鍵點是沒有及早控制膀胱轉移。2001年,舍妹先在康寧醫院被診斷為雙婦癌(子宮內膜一期及子宮頸癌二期),之後轉診至三軍總醫院(三總)婦產科進行化療。

經過內湖三總照過正子攝影後,發現骨頭有三個亮點,婦產科的余醫師認為癌細胞已轉移到骨頭,故進行雙藥物(紫杉醇及順柏)化療加上標靶治療。經歷兩年的醫治之後,每三周定期抽血檢查,她的癌指數Ca125都維持正常值, Ca199則在40上下(僅高過正常值一點)。原本以爲病情已經穩定了。

卻沒料到,一年後有一天,小妹身體的左半邊手腳開始失去控制,在三總醫院神經內科門診時,醫師安排一週後用電腦斷層看看原因如何,再作後續診治。妹夫見三總醫生沒有積極處理,當天就到台北醫學院(北醫)掛急診,急診室醫師馬上安排住院,並做電腦斷層檢查,看見腦子有3公分的腫瘤,並安排質子放射治療 。

做了三次的質子放射治療,腫瘤大小無甚改變,放射科醫生建議不要繼續做,改以類固醇控制,身體左半邊就慢慢恢復行動。

自此,小妹就在北醫繼續治療。不久卻發現癌指數Ca199漸漸升高到200左右,由正子攝影發現了癌細胞已經轉移到陰道,故由北醫的血液腫瘤科李醫師進行標靶及免疫治療。但連續做了十一次的治療,癌指數不減反增,由原來的200增加到1500,此時癌細胞悄然轉移到膀胱。

最後轉到婦癌外科切除膀胱,卻因為劃破血管而停止手術。此時身體已經虛弱到無法走路。最後一次因左半邊無力而住院,十天後就心臟衰竭而亡。

結語

小妹在三總及北醫的治療過程中,都沒有受到醫療團隊的整合照顧與監控,各科大夫只管自己的專業判斷,在個人有限的資訊中進行治療,並未有團隊會診的結果。小妹只能走一步算一步,真是辛苦又害怕。
其間,北醫的血液腫瘤科李醫師為小妹做了十一次(為期8個月)的標靶及免疫治療,中間除了抽血之外都沒有做其他影像監控。現在回想起來,真是有怠惰之嫌。這兩家醫院都列在台灣衛福部的癌症品質認證醫院名單當中。如此看來,衛福部的品質認證,並未落實在醫療團隊的整合。

有鑑於小妹的例子,筆者誠心建議晚期或已經轉移的癌症患者,一定要找到真正整合的醫療團隊就醫,才能得到整全、一致性與及時的醫治。

最後,我也要為台灣的醫療主責者禱告,求上帝賜下憐憫之心給他們,使他們能看見並體恤罹癌病患的痛苦,好好整合醫療資源(包含儀器、醫師、護理人員),制定良好的癌症醫療規範,使台灣逐步成為癌症治療的理想國。

捐款成為醒報天使

由於熱心人與支持者的捐款,醒報的深度報導與客觀評論都是免費閱讀的,希望你也能加入「醒報天使」的行列,小額支持。我們會寄給您抵稅收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