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宮響應外交部與文化部推動「2025歐洲臺灣文化年」,訂9月11日至12月31日,於捷克國家博物館推出「故宮文物百選及其故事」特展,《翠玉白菜》是主打品項之一。台南玉雕大師黃福壽(1957-)不讓清朝 (西元1644-1911年)工匠的《翠玉白菜》專美於前,更以巧斧神功,締造當代奇蹟,讓人驚艷不已。
媲美「翠玉白菜」
一匠工藝會議上,有位學者在禮讚《翠玉白菜》為國爭光之餘,也提出台灣玉雕大師黃福壽的玉雕成就,完全不輸給故宮人氣王的《翠玉白菜》。該學者說,黃福壽的當代創思,完全師法大自然,纖細敏銳,精雕細琢的表現,令人嘆為觀止,此話一出,立即引起大家對黃福壽的更多關注。
日昨上網搜尋,加上閱讀「2024-2025年工藝遶境專輯」,果然如獲至寶,在台灣工匠名家介紹中,重新認識玉雕大師黃福壽,尤其他出身鄉間,自學成才,又孜矻創作近半世紀,意志堅強,情操高貴。
報導中說,一塊20斤的玉石材料,經過黃福壽的巧思利手,可能只留下不及1斤的成品,他總是大破大立,以去腐存精的心情,投入創作,以捨換得,在堅柔、枯榮、動靜、虛實、深淺之間,展現最高的智慧,品賞者無不嘖嘖稱奇。
曾在玉石廠當學徒
根據台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資料,現年68歲的黃福壽,出生於高雄路竹海邊,國中畢業後,到臺北玉石加工廠當學徒,並入學稻江職校廣告設計科夜間部,後來又轉學至中華中學,唸書期間,因他的美術天份,屢次獲得書畫獎項,但是也因為對玉石雕刻的喜愛,放棄學業,全力以赴做一個玉石雕刻家。
黃福壽初次接觸玉雕,就嚮往踏上創作之途,在生活溫飽與創作意念搖盪之間努力取得平衡。在臺北玉石加工廠時,常利用閒暇時間練習繪畫,並向工廠老闆拿額外玉材做嘗試性的雕刻;工作之餘常造訪故宮博物院和各大美術館,研讀玉石相關的書籍,加強自己對於玉雕文化藝術的涵養。
古樸又創新獲獎無數
除了故宮博物院、歷史博物館是黃福壽的免學費研究所外,他精研古籍,從天工開物李澄淵《玉作圖說》的12道工序,反覆推敲,實驗與實踐,用前人的經典技法,再輔以當代思維,尤其把成長的回憶與記憶,都融入創作中,讓作品栩栩如生,在古韻中,承載當代語彙與思維,既古樸又簡約、既經典又新潮,讓人愛不釋手。
打從1998年,黃福壽全心投入個人玉雕新風格的創作,以鐵杵磨鏽花針的能耐,開創出一片天,佳評如潮,獲獎不斷。1999年作品《歡天喜地》,獲得文建會國家傳統藝術中心第二屆「傳統工藝獎」雕塑類優選,作品於國立故宮博物院現代館展出,並由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典藏。2000年作品《生生不息》獲得文建會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第三屆「傳統工藝獎」雕塑類三等獎。2001年作品《絲瓜》第一屆「國家工藝獎」雕塑類入選。2008年作品《梁祝》列入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的專案典藏。
以玉為師 台灣之光
「玉石是十分獨特的礦石,既堅韌又溫潤,賦予創作上的千變萬化。」在歲月與技藝的累積下,黃福壽對玉雕的體悟更為深刻,對他來說,玉石的打磨與雕琢過程,正如同磨刻自己的心性,透過「以玉為師」的淬鍊,讓他對人生與佛法都有更深層的體會。
黃福壽於2015年獲得臺南市府登錄為「傳統工藝術美術─玉雕」保存者;2020年文化部以他的技巧,刻劃細緻、渾然天成,公告為重要傳統工藝保存者,即「人間國寶」。
日昨會議上,該學者幽默說,黃福壽的玉雕作品,已經好到大家買不起,言下之意,已經是館博收藏檔次,稱「台灣之光」、「人間國寶」,一點都不為過。
以玉為師 台灣之光
「玉石是十分獨特的礦石,既堅韌又溫潤,賦予創作上的千變萬化。」在歲月與技藝的累積下,黃福壽對玉雕的體悟更為深刻,對他來說,玉石的打磨與雕琢過程,正如同磨刻自己的心性,透過「以玉為師」的淬鍊,讓他對人生與佛法都有更深層的體會。
黃福壽於2015年獲得臺南市府登錄為「傳統工藝術美術─玉雕」保存者;2020年文化部以他的技巧,刻劃細緻、渾然天成,公告為重要傳統工藝保存者,即「人間國寶」。
日昨會議上,該學者幽默說,黃福壽的玉雕作品,已經好到大家買不起,言下之意,已經是館博收藏檔次,稱「台灣之光」、「人間國寶」,一點都不為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