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內閣如易人 仍難掩結構性困局

醒報編輯部 2025/08/20 09:42 點閱 987 次

內閣改組之聲此起彼落,成為近日台灣政壇最熱的話題。從表面上看,這是一場遲來的回應民意工程,但更深層的問題卻不在於「誰下誰上」,而是這場權力洗牌是否真能為行政系統注入新的效能,進而挽救民心、改善治理。

若只是換人不換方向、補破不補根,最終不過是另一場政治舞台上的煙火,轉瞬即逝。

內閣是否改組,理應與政策失誤或治理不彰之責任政治機制連動。民眾對執政的不滿情緒在數次民調中已經清晰可見,大罷免失利、關稅談判未果、風災復原牛步,每一項都凸顯出行政團隊的反應遲鈍與決策落差。即便如此,內閣成員大多安然無恙,甚至仍有官員在鏡頭前展現自信笑容,彷彿外界的質疑從未發生。這樣的政務倫理,無疑讓「責任政治」成為空談。

換人難解治理危機

不少人將矛頭指向閣揆本人,認為其在任期間未展現足夠的決斷力與協調力,不僅無法凝聚團隊共識,反而淪為朝野衝突的引爆點。尤其是在面對三讀通過的法案時,從覆議到釋憲的連番操作,使朝野關係日益惡化,執政黨與在野黨之間的鴻溝不斷加深。行政部門不但未能化解對立,反而在反制與對抗中陷入自我消耗,使整體社會陷入空轉的惡性循環。

真正讓人憂心的並非只是個別領導人的施政表現,而是整個用人邏輯與政治文化的頑疾。當選才標準始終停留在同溫層的熟人政治,用人唯親、排除異己,便註定無法匯聚多元專業與社會經驗。即便換了一批面孔,若背後的決策方向與思維方式不變,最終仍是舊瓶裝新酒,只會讓民眾對政治失去更多耐心與信任。

選擇性問責

外界要求某些部會首長的下台聲浪不斷,因政策失當、失言風波等問題,早已成為輿論焦點。但當這些人真正被點名時,卻又屢屢傳出未必會下台,反倒是一些非核心人物成為替罪羔羊。這種選擇性問責的現象,使得整體內閣的改革誠意大打折扣,也讓社會大眾對行政改革的真實性產生強烈質疑。

從中央到地方,對改組的期待無所不在。有地方首長提醒中央,應正視地方財政的合理分配,不應以補助作為政治工具;也有前政要主張成立聯合內閣,甚至呼籲賴清德應辭去黨主席以示改革決心,雖然此等主張被批為不切實際,但也反映出體制內對現狀不滿的聲音醞釀已久。

結構性問題需正視

不容忽視的是,當前的施政困局並非僅靠一次人事更動便能徹底化解。憲政體制的失衡、朝野對立的僵局、執政者的權力集中,才是真正導致政策難以推動、民意無從反映的根本原因。若執政者仍不正視這些制度性的結構問題,單靠幾名官員的更替,無論多麼戲劇化,也終將無法扭轉頹勢。

尤有甚者,在面對災害應變、外交經貿與內部改革等重大挑戰時,行政部門若無法展現足夠的整合與領導能力,甚至連最基本的溝通與協調都力有未逮,民間的不滿與失望將會進一步累積,轉化為對體制的全面懷疑。屆時行政信任崩潰,所招致的代價,恐非簡單改組所能補救。

改革不只是換人

因此真正有意義的內閣改組,不該是一次政治化的選擇題,而是一次面對社會與歷史的自我檢討。唯有正視錯誤、誠實面對問題,才有可能重新建立公信與信任。否則即使改組上演多次,也無非是另一場「大風吹」的政治遊戲,最該離席的人從未被問責,最有改革潛力的人卻不敢出聲,讓改革變成了一場荒謬的虛構劇。

人民不會只看政黨鬥爭的輸贏,也不會僅以人事更迭作為判斷施政成敗的依據。他們看重的是政策的成果、治理的效能與政府的誠意。若執政者仍沉迷於政治算計與派系平衡,捨本逐末,那麼無論如何改組,終究是換湯不換藥,無法根治行政的失能。

捐款成為醒報天使

由於熱心人與支持者的捐款,醒報的深度報導與客觀評論都是免費閱讀的,希望你也能加入「醒報天使」的行列,小額支持。我們會寄給您抵稅收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