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賴清德總統近來在美麗島電子報的國政民調中,首度滿意度跟不滿意度死亡交叉,尤其在過去一個多月以來,20歲到40歲的民調快速下滑,掉了近10%。尤其台幣匯率持續走高,加上台灣面對美國關稅談判,幾乎是全面配合,跟日韓對比差異頗大,也讓許多企業主憂心,未來會變成政府讓步美國的籌碼喪失商機。
面對外界一連串的質疑,最新的解方是要在520改組內閣。其實不得不承認,本屆內閣的組成其實幾乎是賴總統個人意志的延伸,許多閣員之前幾乎沒有相關經驗或政績,就直接空降大位,本讓外界都很詫異。
官員需回歸專業
例如內政部長劉世芳,內政部號稱天下第一部,掌管內容五花八門,卻樣樣都是國政實踐之基礎,不但需要有卓越的行政能力,更需要有跟國會及基層溝通的高情商。但是劉世芳的從政經歷中,大都是幕僚工作,像是行政院秘書長、總統府副秘書長或高雄市副市長,並沒有真正的首長經歷,直接空降內政部長,難免多有疑慮。
經濟部長郭智輝,本身是知名大企業家,舉手投足都是大老闆架式。但是對政策了解深度不足,不論是之前菲律賓種電說、以唐氏症形容英特爾,或者是嗆聲手下台電員工「看不下去他可以離開啊!」在在都能看出,大企業老闆的思維,未必適合政壇。
他的一再出包,連執政黨立委都發言痛批,為什麼這麼關鍵的位子,會讓一個素人輕易空降,新政府的任官邏輯,實須三思。
行政院重新主導
其次,行政院長是否能主導,新的內閣當然必須服膺行政院長的指導,我們理解在現階段憲政體系下,總統不可能在內閣選任上不扮演角色,但是如果繼續維持現行的「弱行政院、強總統府」體制,總統還是事事事必躬親,不但無法落實責任政治,總統更是不可能一手掌握所有大小官僚,到時候出事還是要由行政院長來幫忙擦屁股。
如果可以把權力更加下放給行政院,讓卓榮泰院長更能選用自己的閣員,相信對於整體效率跟貫徹都會有所幫助。
政策一貫性必須要考量:以攸關台灣用電的核能政策來看,郭智輝一開始的態度跟現在的態度判若兩人,原先對於核電還比較開放,後來則是全面收緊。
對比,在總統府扮演顧問角色的和碩董事長童子賢,則是對核電政策更加開放,一個政府多種意見,怎麼說服立法院支持,又如何讓在野黨信服?如果政府自己內部邏輯都不確定,如何讓手下官僚安心施政?
內閣打破藍綠
第三,應大膽晉用人才,這一屆內閣當中,幾乎看不到在野黨的身影,其實以賴總統少數總統的立場,光靠民進黨支持者是不夠的。如果在野黨有資歷豐富、足堪大任,又能跳脫政黨束縛的賢才,應該要大方晉用。
例如說近來爭議頗多的衛福部次長林靜儀,不斷發言卻都重傷醫界基層。以醫界來說,台灣應該有不少資格符合的專業人士,醫藥無國界、更無黨派。如果能在這些攸關民眾利益的關鍵位置上,讓非政黨人士或非民進黨人士來擔任,不但是對中間選民釋出善意,也更能貼近民意基層。這一批內閣普遍距離基層相當遙遠,關鍵不是身分,而是他們的認知,無法體會基層的想法。
大罷免難以和諧
第四,大罷免是否續推?台灣政治的僵局,最關鍵的還是大罷免造成的對立跟衝突。接下來還有五個月的時間,如果大罷免持續,難以想像藍綠白會有坐下來和解的可能。總統是否能用更高的角度跟高度,來政治處理這些衝突?政府必須要思考,是否有抓大放小的可能,避免戰場越開越大,已經快要變成全台灣每個選區都在罷免,這樣等於於全面開戰。
如果這樣的氣氛依舊,就算內閣全部換人,恐怕也不會改變任何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