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以為跑酷是城市運動,但它起源自叢林、河流、山崖,是來自災難發生時人類最原始的運動本能。跑酷是由體操、田徑、攀岩組合而來的一系列動作。不只是一種運動,更是一種改變觀點的方式。在這本書中,你將學到跑酷的基本動作、如何面對恐懼、挑戰極限,並用身體自由探索城市環境。
台灣第一本完整的跑酷入門指南,更是一趟關於自由、突破與創造的旅程。從兒時遊樂場上「鬼抓人王者」,到看見YouTube上震撼人心的跑酷影片,韓順全走上了一條顛覆想像的道路。他從台東的體育本科生開始自學,接觸體操、特技,最終成為台灣跑酷推廣的核心人物,也以跑酷改變了自己的人生。
我記得媽媽帶我去幼稚園的路上,有個大路口的紅綠燈,我都會攀附到那個紅綠燈的燈柱上。也許從那時起,我就注定是一個不墨守成規的狂人。
我的國小時代,學校裡的遊樂器材有木頭與麻繩打造的、也有鐵製的單槓與攀爬架,相比後來出現的塑膠罐頭公園,那時的遊樂器材算是相當有趣,每節下課時間,我總是立刻跑到木造的遊樂器材區,跟同學們玩「鬼抓人」,「紅綠燈」。
我們規定不能掉落在地上,我們在器材上層比誰跑得快,下層看誰攀爬厲害,還試著在盪鞦韆區的高空木條上保持平衡。當時的我並沒有做過專業或特殊訓練,卻總是能在鬼抓人的遊戲中顯得突出,因為在上層我的跑跳速度比別人更快,在下層我的攀爬輕盈流暢,到了高空我走木條的平衡力無人可及,我曾經是那個遊樂區的霸主。
當時的我只是本能的展現天賦,我只想著怎樣跑得更快、跳得更好,卻忽略了好玩的遊樂器材中,還隱藏著各種受傷的風險,等到我親身嘗試並失誤的時候,才知道受傷的痛覺與不便,不過還好年紀小,身體受傷的部分好得很快。就在這種遊戲的環境下,在我不斷嘗試成為「鬼抓人遊戲王者」的過程中,已經悄悄地在鍛練我的身體。
直達心神跑酷影片
到了國中高中,由於周遭同學社群的影響,開始參與各種球類運動,我很喜歡運動也很好動,於是決定讀了運動休閒學系,在我大學二年級的時候,在剛興起的網路平台Youtube上,看到了一部叫「Russian Climbing」的跑酷影片,雖然當時畫質低得不過解析度360左右,那支影片卻直達我的心神。
影片前段是主角展現他在公園自我訓練的各種跑酷技巧與體能,到了中段他開始攀爬大樓,在城市的建物中自由地穿梭與移動,又在半路上遇到另一位跑酷玩家於是開始雙人跑酷,影片的最後兩人在大樓上擊掌道別,繼續前往各自要走的道路。
看完影片後我的身心備受啟發,無法解釋原因,但我的直覺告訴我必須開始這項運動,我立馬開始上網尋找跑酷相關資料。當時的跑酷資源稀少,我又還在台東讀大學,只能先找一些國外的網路教學影片自行嘗試,但我也不是什麼天賦異稟的運動怪物,自學很困難也很挫折、更容易受傷。
後來,我找到一個網站「台灣跑酷論壇」,那裡聚集喜歡練習跑酷的人,他們會互相分享國外比較先進的教學影片,也會一起參與交流討論不同主題。
面對恐懼克服障礙
有一天,我終於在網站中找到唯一一個人在台東的訓練者「阿糾」,我們相約某天下午出來訓練,他教會了我一些撐越的動作。就這樣,我們每週末一起出來訓練,大概訓練了接近半年,阿糾就前往高雄當兵了。阿糾離去後我還是不斷的訓練,後來我搜尋與吸收網路跑酷資料的能力也提升許多,更不斷的嘗試自學各種動作。
我為了要學一個壁轉(Wall Spin)的動作,剛好得知學校有舊體操館,就在系上老師的推薦下,體操館的教練允許我在不打擾他人的前提進去練習。壁轉是一個有技術難度與需要克服心理的動作,從室內熟悉動作到戶外實牆完成這項動作,我依稀記得花了要大半年,這種面對恐懼與克服障礙的體驗,是我在前面那些基礎動作訓練時沒感受過的,我想就是這種超越自我的感覺深深的吸引我,讓我像上癮一樣喜歡上了跑酷。
跑酷能否成為職業
從二十歲正式訓練跑酷起,持續著體操館訓練與戶外訓練後,我也開始接觸後空翻的特技動作。在體操教練的邀請下,我跟同行的同學一起加入體操隊訓練,雖然我對體操的運動與文化不算熱愛,但考量到當時台灣跑酷還相當冷門,我認為加入體操訓練對我將會是巨大的幫助,因此開啟了兩年的體操訓練直到大學畢業。
每週我至少會訓練四天,每次超過兩小時。也是這個過程,讓我不再只是跑酷的運動愛好者,而是正在變成一位特技表演者。
畢業後當兵的一年裡,每次放假我都會參加台北的跑酷聚會,也是在這些交流中我才漸漸發現自己的跑酷實力已經在台灣前段了,這讓我開始考慮將跑酷作為我運動的主項目,認真的看待跑酷是否能成為一個職業。
特技公司朋友看中
當時我在台北跑酷圈有點名氣,加上我一百八十八公分的身高,被特技公司的朋友看中,找我到他的公司練習基本武打特技、摔反應等動作,每當遇到需要跑酷動作或身高較高的替身時,就由我幫忙出班,畢竟長得跟我一樣高又這麼靈活的人很少見。
跑酷接觸到特技圈這件事,在台灣早期從事跑酷的人很容易會遇到,當時的跑酷與武術、特技與文化是相互重疊的,我們會用一樣的場地一起交流。不過對我來說,最特別的轉折點是二○一五至二○一六年。
《Change your Taipei》
幾乎是整個二○一五年,我與幾位台北地區實力很好的跑酷朋友,規劃拍攝了一部跑酷影片《Change your Taipei》。這部作品結合了台灣最好的跑酷運動員,在台北知名的各大景點,挑戰動作極限與創造獨有的跑酷風格。
影片在Fun Action的Youtube頻道裡面,你可以上網搜尋,看看這部對我來說獨具意義的作品。這是屬於台灣全新的跑酷詮釋方式,我們展現了年輕有活力的特技動作,帥氣潮流的風格與台灣景點,讓過去認為跑酷是屬於武術家們的苦練修行印象,新增了也能很酷很帥的形象。
雖然其實英國從二○一○年就有這樣的突破,但是我想對於民眾來說,看到國外做到和看到國內有人做到,那將是不一樣的感受與衝擊。我想人們會發現:「哇!原來台灣也有人在跑酷!原來台灣的場地能與跑酷能這樣互動結合!原來台灣人也能做到這些程度的動作!」就如影片的標題「Change your Taipei」,將會改變台灣人們對跑酷的認知。
跑酷品牌代言人
除了自製一部偉大的作品,我在二○一五年尾,收到以前大學系上教授的訊息,他介紹運動品牌361的行銷企劃給我,說他們正在尋找合作的跑酷運動員。我去了他們的工廠與老闆見面,談定為期一年的合作代言,出席與拍攝品牌二○一六年的活動與宣傳。
就這樣,我成了台灣跑酷圈第一個品牌代言人。從那一刻起,我才意識到我不再是跑酷愛好者,我是一名「跑酷運動員」;我不再只是一個很會跑酷的人,我還代替著跑酷群體面對大眾。
不特別在乎勝負
坦白說,我從小到大都是一個對競賽勝負的結果相對不特別在乎的人,可能是因為我從小就有點過動,對我來說運動是很必須的事,我覺得運動的過程很快樂開心就好。比如國中以後我就很喜歡打籃球,是因為打籃球的過程認識很多好友、而且獨自練球的時光也很有趣。
所以,其實一開始我對參加國外跑酷競賽、或國內舉辦比賽完全沒興趣,二○一四年跑酷協會內部還在爭吵辦理跑酷比賽是否會傷害跑酷精神的時候,我是持中立並不支持哪方的狀態,我不需要透過比賽證明自己、也不打算使用比賽項目與政府打交道,但如果跑酷協會舉辦比賽時需要我的運動專業背景,我一定會盡力而為。
不過,在跟361的品牌合作後,大大的改變了我對於競賽的消極態度。
第一屆跑酷比賽
我依稀記得,有一次與記者們餐會。
記者問:台灣有跑酷比賽嗎?
我:沒有,因為跑酷圈的大前輩們不太支持也有爭論。
記者說:那辦比賽的責任,就在你身上了。
雖然只有接到一年的代言,但我從中學習與領悟到了很多過去我沒想過的事,比如說「何謂運動員」。我開始在乎我要做事情的深度涵義,必須讓我真的找到其中的意義(非物質),我才能毫無保留的前進。
要舉辦競賽,就要產出運動員,我花了三至四年透過自身代言361品牌、參加各類產品廣告「冠名」演出、還有經營個人Youtube頻道分享訓練生活vlog,經歷了這些過程,我對運動員與競賽間有更深的理解後,我在二○一九年跟台中廣三SOGO百貨合作,辦理中華民國跑酷協會第一屆跑酷比賽(Youtube有賽事精華)。
堅持十年幹大事
其實過往各大跑酷團體也曾舉辦過比賽,但性質更像社團活動。從這場開始,算是首次具有嚴謹的賽事制度與裁判、場地器材有一定規模、有廠商進駐。
我期望未來能繼續堅持辦理,由於疫情的那幾年耽擱,目前舉辦到第三屆,我的目標是辦理十屆,其中「挑戰賽」是我多年思考與實際嘗試,新發明的獨創賽制。就像我對自己練習跑酷與開立教學公司的期望相同,至少做十年。能堅持做十年的事,才叫幹大事,我很熱衷於堅持十年的「大事」。(宇欽/輯)
《馬路太無聊,我選擇跑酷》
作者:韓順全(螞蟻)
出版社:堡壘文化
其他書訊:
《MBA必讀50本管理經典》
作者:傑瑞米‧寇迪, 喬納森‧貝瑟
出版社:商業周刊
商業局勢瞬息萬變,充滿不確定。你現在面臨的挑戰看似前所未見,卻其實一點都不陌生。商業管理經典提供了歷久不衰的智慧和實用思維,不只建構你的商業知識架構,也可理解、檢視、拆解你目前所處的困境和挑戰,這也是MBA探討這些偉大著作的主因。
「對於管理者來說,這是一本幫助你看清制度選擇的指南;對於團隊經營者而言,這是一本讓你設計適切合作流程的靈感庫;而對於每一位想要主動設計自己職涯發展的工作者,這是一本讓你思考什麼才是真正適合我的工作方式的探索起點。」你也可以運用這本書借鏡過去,活用這些開創性想法和工具,打造更卓越的組織企業和更好的自己。
《你也會想上的十四堂台大通識課》
作者:梁明義
出版社:閱樂國際文化
1960年代以來,台灣快速成長蛻變為一個新興工業化國家,與南韓、香港、新加坡被共譽為「亞洲四小龍」。就歷史眼光來看:像四小龍這樣,由一個典型的未開發經濟,以每年約 8-10% 的實質經濟成長率,在短短二、三十年間,快速「起飛」而達相當寬裕的生活水準,在人類歷史上可說是空前未有的經驗。1980年代以來,中國大陸複製四小龍的經驗,也有相當令人矚目的成效。
本書主要是要從歷史概觀 ( historical perspective),來探索文化傳統因素如何影響現代化經濟與社會發展。尤其要專注比較同一期間四小龍、中國大陸與其他未開發地區國家,如印度、中南美等的經濟成長與社會現代化表現,看看可帶來怎樣的啟發。
《人生最後一堂理財課》
作者:喬丹・格鲁米特
出版社:春天出版社
這世上最珍貴的快樂,莫過於在有限的生命裡,做真正想做的事。然而,要弄清內心真正渴望的是什麼,往往比努力賺錢更困難。於是,當「賺錢」成為人生目標,我們便擁有了一張免於深思的擋箭牌,讓生活的每一天都淪為過渡期,人生始終「在路上」,卻遲遲未曾抵達真正的歸屬感——這也正是許多人不快樂的原因。
安寧照護醫師喬丹・格魯米特(Jordan Grumet)長年經營探討財務獨立與健康的部落格,並創立Podcast節目 Earn & Invest,該節目曾於2020年獲提名為年度最佳個人理財頻道。身為醫師的他,陪伴過無數病患走過人生最後一程,聆聽他們傾訴內心的遺憾、錯過的機會與未能實現的夢想……然而,令人意外的是,「錢」從未在這些後悔清單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