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英國「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期刊指出,台灣中央銀行持續抑制匯率,雖讓台灣避免貨幣升值衝擊經濟的「荷蘭病(Dutch disease)」,但卻又導致經濟嚴重失衡造成「台灣病(Taiwanese disease)」。
亮眼背後的脆弱結構
亦即台灣經濟長期依賴出口,央行干預匯率升值,以及採取偏低利率,藉此提高出口競爭優勢,而且集中半導體供應鏈相關產業,是一種在亮麗數據的背後逐漸深化之脆弱結構。
「經濟學人」依據GDP經調整之後的「大麥克指數」說明台灣經濟所罹患的「病灶」,雖略顯偏見分析,但卻又一針見血指出台灣社會在榮景下所存在的問題。究竟匯率是台灣經濟結構的真正病灶,抑或是持續產業發展不可或缺之重要關鍵,其關聯所造成的問題,頗為值得我們加以重視。
重視「經濟學人」分析
首先,「經濟學人」認為新台幣對美元的匯率低估55%,雖有利於出口貿易之成長,今年貿易順差創下史上新高;但台灣高度依賴進口食物、能源和生活用品,若長期低估新台幣匯率,導致物價偏高,加上關稅增加,則將會不利於民眾消費,特別是影響勞工之生計。其實,1998年以來,勞工薪資並未隨著經濟成長同步提高,顯示勞工所分配的報酬比例越來越小。
其次,外匯存底超高問題。雖台灣外匯存底來自於出口貿易的順差,但卻又同時提高金融體系風險,例如大量透過壽險業者投入美國公債,亦即採取新台幣負債支持美元資產,一旦爆發匯率劇烈波動,馬上波及台灣金融安全,此一原因可能是長期以來導致新台幣難以大幅升值的關鍵。
再者,房價過高問題。1998年以來迄今,台灣房價上漲4倍,以目前台北的房價與中位數所得比之倍數,已經高達16倍,遠高於全球重要都會之房價,讓台灣的年輕族群望屋興嘆,更別奢求其早日成家解決人口危機。
民眾痛苦感持續升溫
儘管央行認為「經濟學人」不宜採取「大麥克指數」推論指稱台灣長期壓低匯率,導致經濟結構所衍生的例如:購買力受損、高房價持續、金融風險性升溫等病灶;然而民眾所面對的高物價、高房價、低薪資等事實擺在眼前,這些痛苦是否是「政策陷阱」造成的感受?
無庸置疑,由於台灣長期依賴出口,使得經濟對全球環境情勢包括:科技循環、地緣政治緊張、供應鏈重組、加值鏈升級等的變化高度敏感,這些都將可能在短期內牽動經濟走勢。例如:台灣出口過度依賴半導體供應鏈相關產業,除了造成產業集中少數領域,呈現傾斜發展之外,在所得分配上因產業發展不均,而擴大社會貧富落差。
台灣走至歷史交叉口
很顯然地,台灣已走至歷史的交叉路口,除了被引以為傲的晶片產業在美國關稅威脅下遭到侵蝕,以及加入區域經濟組織在國際政治現實下受阻之外,正面對著經濟結構失衡、產業發展傾斜、人口老化加速、貧富落差惡化,加上朝野政黨對立、民粹意識高張,導致相關議題缺乏溝通整合,陷入自我作繭困境,讓整個國家前途呈現茫然之危機。
在此同時,面對美國關稅政策反覆干擾,中國大陸經濟持續下滑等許多頗難以掌握的環境因素之下,與其反駁「經濟學人」論述,不如透過更宏觀的角度重新調整產業發展型態,藉此加速改善經濟結構。另一方面,則是希望朝野政黨能夠摒棄私心,勿以鬥倒對手為理念,而是以國家利益為目標,共同規劃國家更宏觀具體的政策藍圖。唯有如此,始能讓台灣的經濟結構加速脫胎換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