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瑞雄 台北商業大學前校長
台灣高等教育正面臨深淵,由於出生率長期下滑,未來幾年大學新生人數預計持續走低。為了搶奪有限的學生來源,部分大學開始放寬入學科目要求,申請入學學測只採計一到兩科,試圖以此擴大招生池。
乍看之下,這或許是一項創新舉措,但細細檢視其對知識廣度與通識教育的衝擊,卻令人憂心。
各校爭學生
從根本來看,當招生門檻因生源短缺而降低,學校自然的反應是以更靈活、更有彈性的入學方式,吸引更多潛在學生。這在某種程度反映了市場化的高教競爭現實,一旦「學生變稀缺」,學校便必須調整策略以「爭學生」、「保招生」。而此時「只看一兩科」便成為一個可操作、具吸引力的手段。
但教育的目的從來不只是填滿座位,而是在於培育具備多元知識基底、能洞察世界並具有批判能力的公民。當考科數量大幅減少,學生的學習動機可能聚焦於「那一科能得高分」,而非「全面理解不同學科的思維方式」。知識的廣度,語文、數理、社會、自然、藝術等等是通識教育的核心。如果招生制度導向更單一的追分科目,學生在選擇科目時自然會偏向「分數效益最大化」而非「知識結構完整化」。
不利下一代的廣闊視野
試想,一系如果只看國文,那麼招進來的學生英文不行或數學不行如何學習。這樣的機制雖然短期內可能提升招生人數,但長期來看,卻容易造成「學科冷落」與「基本能力不足」。基本國英數等課程不只是「必修項目」的形式,而是讓學生理解「自己為何學」「如何學」與「學以致用」的橋樑。當入學門檻削弱,基礎能力可能被邊緣化,學生在學校所獲得的「寬廣視野」便難以為繼。
通識教育的價值在於跨域整合,禮記有云「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在教育裡,學生若只專注於一兩科的高分取得,而未經歷廣泛思考與知識穿透,那麼他們未來面對職場與社會時,恐怕缺少的是跨領域的理解與整合能力。在AI、大數據、全球化交錯的今天,單一科目的優勢可能迅速被淘汰,真正稀缺的是能「理解多種思維、融合多種知識」的人才。
社會需要整合性人才
當招生只看一兩科,其實隱含了一種教育邏輯,將入學變成「專科式」選拔,而非「全人式」成長起點。這種邏輯在競爭激烈、生源減少的環境中容易蔓延。但教育不應淪為單一指標的競技場,學校若將焦點放在如何快速填滿招生額,而非如何提升學生學習的廣度和深度,那麼招生雖然成功,但教育卻已失敗。
招生改變必須與課程培育同步,當入學考試科目數量改變,必須讓大學加強通識課程設計,並納入跨域學習、社會實踐與專題研究。這樣才能保證學生在大學階段,仍獲得豐富的知識橫向學習。其次在「只看一兩科」的同時,更應考量學生在多元學科上的基本素養或潛力。否則選進來的學生雖然數量夠,但質卻將打折。
恐犧牲教育的價值
在這個少子化的大潮中,台灣的高教體系正經歷轉型,「只看一兩科」的心態可以理解,卻讓教育失去了通識與廣度,學生將難以面對未來的不確定與多變。教育應該是打開世界的窗,而不只是進校園的門。當學生走出校園,我們希望他們不僅是在專業領域裡有能力,更在社會面對變動時,有知識厚度、判斷能力與創造力。如果我們甘願犧牲通識換取招生,那麼失去的,將是教育最根本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