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計總處11月10日公布今年前9個月全體受僱員工每人每月經常性薪資平均達到4萬8110元,年增3.09%,創下25年以來同期最高;扣除物價之後,累計今年前9個月每人每月實質總薪資年增1.87%,創下2019年以來同期新高;實質經常性薪資則是年增1.21%,顯示薪資成長幅度超過物價漲勢。
儘管政府官員指出,全體受僱員工薪資增加幅度被通膨吃掉的感受,似乎並不強烈;然而卻又無法忽略,在薪資結構分配上,其實仍存在著不均問題。依據主計總處調查顯示,近年以來受僱員工薪資不及全體平均水準占比,高達七成左右,無疑反映高薪族群(例如:金融保險、專業技術服務等行業)拉高平均數值,薪資結構仍呈現著明顯右偏現象。
薪資結構分配呈現傾斜
除了員工就業行業差異,造成薪資結構分配傾斜之外,工時投入不同,更是其中重要因素之一。如果以今年9月的工時統計加以觀察,全體受僱員工平均工時達到173小時,月增0.6小時;每月加班工時平均8.5小時,年增0.1小時。其中,電子零組件製造業前9個月平均每月加班高達27.5小時,不但創下過去46年以來同期最高紀錄,而且呈現持續27個月年增現象。
也就是說,近年以來國內科技產業受惠於全球人工智慧(AI)、半導體供應鏈相關產業的需求,造成訂單熱潮,使得員工加班時數居高不下;相對傳統產業例如:紡織、塑膠、金屬、化工等產業則是因市場需求遽變而導致加班時數普遍縮減,也造成了全體受僱員工薪資結構分配更加傾斜發展。
雙貸族群持續增加
由於國內家庭收入普遍來自薪資,薪資結構分配過度不均,除了顯示許多受僱員工薪資並未隨著經濟成長受惠之外,也提高了一般家庭生活壓力。其中,最明顯的現象莫過,國內背有房貸同時扛著信貸的「雙貸族群」之持續增加,其未來對社會安定之威脅,不容小覷。
依據聯合徵信中心歷年7月數據彙整,從2012年至2020年期間,雙貸族群人數維持在28至31萬人,隨著新冠疫情爆發,在造成就業環境劇變的同時,房市呈現多頭走勢,使得雙貸族群人數從2020年起不斷增加,今年5月正式超過40萬人門檻,7月更是來到40.4萬人。
亦即新冠疫情緩和之後,房市進入多頭市場,除了面對購屋房貸成數所造成的房貸問題之外,因產業景氣差異而導致薪資結構分配更加不均之下,在無形中讓許多家庭的生活陷入困境,加上通膨壓力未緩,甚至部分家庭需要透過信貸填補日常生活費用缺口,使得雙貸族群人數暴增。
美國關稅衝擊陰霾籠罩
在此同時,我們認為政府與其不斷宣揚台灣經濟好轉、股市再創新高、薪資所得持續提高,不如正視全球景氣在美國關稅衝擊下仍籠罩著陰霾,此一情勢勢必牽動未來台灣經濟發展,恐將提高台灣產業痛苦指數。再者,國內家庭平均財富差異來到67倍、全體受僱員工七成薪資不及平均薪資、15%的富人掌握80%的財富,讓台灣中下階層的民眾生活苦不堪言,甚至讓許多年輕族群面對婚慾望頭興嘆。
因此,政府未來在政策規劃考量上,除了透過資源再調整,積極促進產業均衡發展之外,必須落實所得重分配,使得整替社會能夠雨露均霑分享經濟成長果實,避免這些弱勢家庭尤其年輕世代因被剝奪感而衝擊社會和諧氛圍,進而波及經濟成長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