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人類社會中,雖然工作與行業有千百種,但總歸來說,人與人之間必然恆存的關係,就是「供應與需求」。任何人在某些方面擔任供應角色,但在其他層次上,就變會成需求者。
供需要平衡
無論是何種生活用品或服務,最佳狀態當然是「供需平衡」,但因為政府體制、文化價值與人心善惡等等因素影響,實際上無法處於平衡狀態的也不少,或者需過於供,需求者就只好等,但等也要看狀況,等不到就會出大亂子的並非罕見。
或者供過於需,則供應方就會陷入競爭中。理性的競爭可能形成良幣驅逐劣幣的理想狀態,但競爭也可能是非理性、惡性的,就會出現好的被淘汰、壞的卻留下來的可悲結果。
差異化建立特色
競爭有各式各樣的模式,但能在性質相似或相同的群體中,先立於不敗之地的不二法門,在管理學上有個名稱為「做出差異化」(make difference)。雖然性質很接近,但就是需要具有巧思者發想出「那麼一點不一樣」,讓需求者喜歡或不得不選擇你,才能在一片紅海中殺出活路,或者另創一片藍海。
無論是做人或做事,「差異化」都是存活乃至於成長茁壯的關鍵因素。但差異化有時不只一端,某個項目不如人,另個角色卻比別人強,如此也能維持穩定。從宏觀的角度看,人一生可以奮發圖強的時期,就算平均五十年吧,五十年就在有差異與無差異的狀態中浮沉,但曾經有人說過,一般人逝去之後,過了五十年,就會被人徹底遺忘,也就是你曾經如何努力的make difference,最終還是make no difference.
無差異化的體制
雖然政治體制有民主與獨裁之分,但也一些現象卻沒有差異。獨裁專制的區域,有人持械無差異攻擊,民主自由的地帶,也有人拿槍無差異掃射。如果當政者沒有謙卑自省,檢討改進,則不論什麼政府體制都無差異。
生了病,情況緊急,分秒必爭,是生是死,有差異。但纏綿病床,多年與外界斷訊,是存是亡,已無差異。如果未能把握當下,一切就都無差異。
箴言27:19 「水中照臉,彼此相符;人與人,心也相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