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氣象學會於本月14日發布了《2024年氣候狀況》報告,是自1996年以來的第35次的年度評估,涵蓋全球氣候、海洋、熱帶地區、北極、南極、南大洋,以及區域氣候等內容,提供了全球氣候指標、極端天氣事件及環境監測數據的詳細更新。
濕熱天數創新高
該報告重申了世界氣象組織在今年三月所發表類似文獻的要點,如2024年是有氣象紀錄以來的全球最高溫年,大氣層的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亞氮濃度創下新高,海洋熱浪覆蓋全球91%的海域,冰雪圈急速減少,以及海平面快速上升等。
另一項突出的主要發現是,由於氣候暖化造成大氣中水蒸氣含量大幅升高,不但導致極端降雨、洪澇和熱帶風暴的致災性增加,還使得全球陸地的平均高濕熱日數比1991~2020年的基準值高出了35.6天,也比2023年多出9.5天,成為創紀錄的高熱又高濕的一年。
在地理分布上,90%的地區比過去30年的平均值更濕熱,尤其熱帶與亞熱帶地區增幅最大,部分地區全年高濕熱日數逼近100天。更麻煩的是,根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委員會最新的模式估計,一旦我們越過了巴黎氣候協定控溫2°C的門檻,全球濕熱天數還將較現今增加50%,多麼可怕。
高濕熱天氣影響深遠
「高濕熱日」是指氣溫與濕度同時達到人體生理承受極限的天氣條件,通常以「濕球溫度」作為衡量指標;濕球溫度越高,汗液越難蒸發。當濕球溫度達到或超過 28°C時 (即氣溫 35°C + 相對濕度 60%),人體就無法透過汗液蒸發有效的散熱,長時間暴露下可能導致中暑、熱衰竭,甚至危及生命。
除此以外,在頻繁高濕熱環境下,血液黏稠度增加,基礎生理機制的調節容易失衡,心血管壓力升高,慢性疾病惡化,老年與體弱者死亡風險上升,尤其是對戶外工作的弱勢群體傷害最顯著。近年來,急性腎損傷、腦血管意外等特定疾病的風險激增,就是受到高濕熱天氣的直接影響。
面對這個嚴峻的威脅,公共衛生系統需強化高溫警報、避暑設施、社區支援等因應措施,以降低熱相關的死亡與疾病負擔。今年五月在瑞士日內瓦舉行的第七十八屆世界衛生大會已將「濕熱適應力」列為基本人權指標,反映此議題的全球急迫性。
臺灣該加強因應防範
臺灣地區也同步出現顯著的濕度異常,相對溼度的年增率顯著升高,2024年的「高濕熱日」較1991~2020年基準值多出約5天,夏季(六~八月)尤為明顯,多個測站出現連續7天高濕熱的極限狀態,刷新歷史的紀錄。
長期高濕熱的環境加劇人體的悶熱感,夜間降溫效果變差,也會提高熱相關疾病的風險;高濕熱天氣的攀升也讓電力空調負荷增大,尖峰用電時段更易出現過載情況;在公共衛生方面,2024年的登革熱病例較去年同期增加22%,病媒蚊孳生的週期縮短至9天,同時高濕熱天氣使稻熱病發生面積擴增,基礎設施的鏽蝕速率加快。
臺灣在2024年所呈現的濕度異常,不僅驗證了全球濕熱趨勢,也對公共健康、能源需求與城鄉韌性提出新的挑戰。除了加速實施「氣候韌性基礎建設」與「深度減排策略」,建議政府推動「高濕熱預警分級系統」,並在公共衛生政策中納入「濕熱生理負荷指標」,提升長者、慢性病患者的居家通風與濕度監控援助,只有科學決策與多部門的協調合作,才是減緩健康危機與維護社會韌性的重要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