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臺灣度過了一個高溫且熱浪頻繁的夏天,多地連續出現35°C以上的高溫日;就在八月22日新北市三峽測得39.7℃,是今年迄今最高溫的紀錄,顯示臺灣的氣候與全球暖化的趨勢完全吻合,夏季是越來越熱了。
長時間暴露在高溫下所帶來的疲憊和脫水是大家共同的經驗,但是高溫環境的影響遠不止於炎熱不適,還會悄悄偷走我們的壽命。
高溫與老化的連結
上 (八)月26日,《自然氣候變遷》刊登了一篇研究,使用臺灣近2.5萬名成人在2008~2022年共15年的健康數據 (含血壓、膽固醇、肝、肺等),檢視受測者的生物年齡變化。研究發現,反覆暴露於熱浪會增加健康的敏感性並加速老化,且經歷的極端高溫事件越多,身體老化得越快;若連續3天夜間溫度 >26℃,會使器官修復效率下降42%,凸顯持續性熱暴露的累積效應。
另一篇刊登在今年二月《科學前緣》的研究,以DNA甲基化資料為基礎,分析了2010~2016年美國3,600 名 56 歲以上中老年人,長期暴露於戶外高溫與表觀遺傳衰老加速之間的關聯。研究發現高溫天數越多,表觀遺傳時鐘顯示的生物年齡加速幅度就越大,表示極端高溫不僅影響急性的健康事件,還在分子層面推動老化進程。
DNA 恐受損傷
這些研究指出,DNA的損傷與修護、免疫系統負荷加重、及荷爾蒙與代謝改變等,都是高溫促老的可能因素,對不同年齡、性別、種族、教育程度族群的影響都一致,顯示高溫促老是普遍的現象。
氣候暖化正在使全球極端高溫事件變得更加頻繁。 2024年是有紀錄以來最熱的一年,未來全球氣溫只會持續上升,若是氣溫上升幅度超過2℃,熱浪頻率將進入自我強化階段,高溫是我們無法逃避的重大威脅。
高溫不但帶來老化的加速,還會惡化空氣汙染、升高紫外線輻射、以及夜間的熱壓力持續的複合效應問題,導致慢性病提前出現、免疫力下降、認知退化等問題叢生,醫療負擔更加沉重;戶外工作者風險尤其高,必需調整工時與防護措施;而低收入群體降溫資源不足,暴露風險更嚴重。臺灣已是高齡化社會,若再疊加高溫促老的現象,更會出現勞動力短缺與長照的壓力。更可怕的是暖化會延續到這個世紀末,年輕的世代將承受更長期的高溫健康風險。
如何執行降溫?
面對前所未見的高溫挑戰,我們能做什麼?首先在政策層面,城鄉的設計要導入耐熱基礎設施(綠屋頂、透水鋪面);針對空調普及率低的社區實施建築隔熱改造補貼;勞動法規納入高溫防護條款,推動彈性工時制度,極端高溫時要停止戶外作業並啟動補償機制; 將高溫健康風險納入氣候調適政策,整合氣象署、健保署、勞保局的數據進行AI風險預測,將熱傷害納入職業保險認定範圍,成立「熱風險津貼」制度;廣設高溫預警系統與避暑中心,培訓「熱健康志工」進行社區長者防暑衛教等。
我們個人也要關注自身與家人的健康狀況,利用穿戴式智能手環監測體溫,穿著透氣衣物與降溫背心,時時補充水分與電解質,盡量避開正午至下午3點的戶外活動。
當氣候變遷讓熱浪成為新常態,減緩暖化、提升社區韌性,不單是環保議題,也關乎每個人的壽命與生活品質。保護自己與社會免於「加速老化」的威脅,不只是健康選擇,更是我們無法迴避的世代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