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合作組織(上合組織)天津峰會於9月1日正式登場,輪值主辦方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宣布成立「上合組織開發銀行」(下稱上合銀行)。
當前國際局勢正處於劇烈動盪之中,川普對等關稅與去全球化政策下打破原有的國際經貿秩序。因而,成立上合銀行背後不僅是單純的區域經濟合作新機制,更蘊含深厚的戰略與地緣政治意涵。
上合組織日益壯大
上合組織成立於2001年6月15日,創始成員國為中國大陸、俄羅斯、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2017年至2024年間,印度和巴基斯坦,伊朗及白俄羅斯先後加入,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增加至10個。現有阿富汗、蒙古2個觀察員國以及亞塞拜然等14個對話夥伴。成員國元首理事會是上合組織最高機構,每年舉行一次例會,由輪值主席國舉辦。
各國領導人就上合組織政治、安全、貿易、投資、能源、工業、可持續發展、新技術等各領域合作發展前景,相關國際和地區問題以及完善上合組織工作事宜深入交換意見,作為後續發展指引方向建議。目前,上合組織成員國的經濟總量接近30兆美元,為覆蓋全球面積最廣、人口最多的綜合性區域合作組織,國際影響力與日俱增。
共同對抗美元霸權
不可否認,美元長期掌握全球結算與金融體系的核心地位,美國過去曾多次藉此優勢施行經濟及金融制裁,如俄羅斯、伊朗已有前例可循。因而,習近平登高一呼,推動成立上合銀行,不僅可為成員國建立替代性的金融平台,降低對美元體系的依賴,並為未來構建區域內自主支付和清算系統奠定基礎。
此外,習近平在會中提出「全球治理倡議」,延續其「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與「全球文明倡議」。這一系列倡議反映中方企圖塑造一套不同於西方的多邊治理架構,藉由上合銀行的設立,在「金融治理」領域建立示範,向發展中國家展現一種「西方之外的選擇」,對抗美元霸權的意味也相當濃厚。
可能成效及其影響
俄羅斯總統普丁也提出「發行聯合債券」與「建立聯合支付清算系統」,希冀成員國藉此擺脫SWIFT與美元體系的長臂管轄。使上合組織能更自主地應對國際金融風險。上合組織涵蓋中亞、南亞及歐亞大陸廣大區域,其中有不少國家的基礎建設普遍落後,融資需求龐大。若銀行能有效運作,將有助於推進交通、能源、數位基建等項目,帶動區域經濟連結。
承上所述,上合銀行象徵非西方世界尋求自主金融機制的努力;對美國而言,這倡議削弱其透過美元與國際貨幣基金織(IMF)、世界銀行掌握的經濟槓桿。未來,若上合銀行能有效營運,將與「金磚新開發銀行」形成呼應,加強「去美元化」的落實,進一步擴大中國倡議在「全球南方」的影響力。
求同存異挑戰大
然而,成功非一蹴可幾。儘管習近平宣示,要提供百億元貸款,但相較於世界銀行或亞投行的龐大資本,上合銀行能動用的資源仍顯不足。若要支撐龐大基建需求,未來勢必要吸引更多成員出資,這在經濟實力差距懸殊的組織內並不容易。再者,上合組織成員國雖多,但其政治制度、經濟發展水準與外交取向各異;若無法妥善調和分歧,反而形成一大掣肘。
除此,美國與歐盟可能設法弱化上合銀行的合法性與吸引力。這將成為該機構能否擴展國際影響力的一大挑戰。持平而論,上合銀行的成立,既是中國回應美國貿易與金融霸權的戰略舉措,也是其推動「全球治理中國方案」的重要一環。它為非西方國家提供了另一種選擇,也為國際秩序的多極化增添一股力量。但其能否成為真正有影響力的國際金融機構,仍需時間與國際現實的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