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岱君談抗戰 三代人的承擔與記憶

章文 2025/08/31 21:15 點閱 670 次
演講中,郭岱君史實根據, 如數家珍。(photo by 章文/ 台灣醒報)
演講中,郭岱君史實根據, 如數家珍。(photo by 章文/ 台灣醒報)

【台灣醒報記者章文報導】「抗戰不是遙遠的戰爭,而是我們每一代人共同的記憶與責任。」史學家郭岱君31日演講八年對日抗戰史實,講題:「抗戰 誰的勝利?誰在書寫歷史?」她說,自從蔣介石的日記公開以後,世界終於有了中國觀點看抗戰歷史;蔣介石的大戰略,要把日軍拖在大陸,但因為中日兵力太懸殊,抗戰8年勝利付出代價太大了。

口若懸河 行雲流水

演講現場吸引了滿場各界聽眾,前台大校長管中閔主持時,特別代為捐出一面血跡斑斑的日本國旗,將由徐宗懋安排展出。

郭岱君說,過去抗戰歷史多是史迪威將軍與日方將領的說法,甚至由中共主導了抗戰的話語權,自從蔣公日記於2006-2009年陸續公開後,透過這位抗戰指揮官每日密密麻麻的書寫,外界終於了解他投入抗戰的心路歷程,各場戰役的關鍵決定,包括中國人的犧牲與委屈,都可以一窺究竟。

演講中,郭岱君口若懸河,時間地點數字、史實根據,如數家珍,毫無冷場,一個半小時欲罷不能。會後也安排了熱烈的問答。

一場戰爭影響三代

她說,一場戰爭影響了我們三代人的命運,因為抗戰不只是一場抵禦日本侵略的戰爭,更是一段深刻改變中國命運的歷史。它不只影響當時浴血奮戰的一代人,也塑造戰後遷徙重建與分裂的下一代,以及兩岸分裂歷史的第三代,甚至影響我們今天如何認識國家民族與自己的身分。

她分析,蔣介石在日記中一再重複他忍辱負重,當日軍佔領東北,他就尋找四川重慶作為抗戰最後的根據地,蔣的對日抗大戰略就是「拖」字訣,一再退讓,要讓日軍深陷中國內陸,並要與世界大戰結合盟國。

郭岱君說,蔣介石是心思縝密的領導人,早在布局中印、滇緬公路。可惜西安事變打亂一盤好棋,因為他原打算先安內再攘外,而且好不容易把共軍趕到延安,正想督導最後一次剿共,無奈「漢卿(張學良)壞我大事,」他說。

後來的七七蘆溝橋事變是偶發的意外,本已經大事化小,但蔣介石因為已經忍耐太久,決定藉此由頭派兵北上,7月17日他在廬山談話宣布對日抗戰說:「決心應戰,此其時也」。

後來因為宋哲元將軍誤判,華北失手,中央軍撤出北平、天津、華北,蔣介石遂決定開闢淞滬為第二戰場。目的是讓日軍無法施展,加以上海有外國租借,可以驚動國際視聽,公開日本侵略中國的暴行。
可憐上海在90天的戰役中死傷無數,成為血肉磨坊,最後只剩600人,個個衣衫襤褸、裹著繃帶、全身污泥,認不出面目。11月8日,蔣介石下令撤退,上海淪陷。

抗戰為何勝利?

中國當時貧窮落後,為何還是贏得最後的勝利?郭岱君分析,主要是抗戰的大戰略正確,中方打持久戰,拖住日軍,只要能撐得住,勝利的機率就大。蔣介石堅毅不拔的領導,忍辱負重,扛下所有的壓力,拒絕屈辱的和談,幾乎是一人撐一國,日本則是戰略錯誤,落入持久戰的泥沼裡。

為何蔣介石會贏得抗戰、卻失去大陸?郭岱君說,當時的中國只是一個農業國家,軍力、武器、裝備、訓練都遠不如日本,無力應付現代化的戰爭,以農業社會的國力去打一場現代化的戰爭,耗盡了軍力、財力、物力、生命,最後是民窮財盡,社會財政、經濟、交通運輸都是千瘡百孔。

蔣贏得戰爭、失去江山

而且為了抗戰,國民政府不斷加稅、抽壯丁、實施焦土戰,這些粗暴的措施,弄得人民困苦、怨聲載道,勝利時,蔣介石的聲望達到頂峰,但國民政府的政治跟社會根基卻已全然崩壞。
中共是以逸待勞,經營敵後根據地,與農民打成一片,贏得民心,奠定了戰後與國民黨爭天下的基礎。

萬般無奈 禱告允諾上帝

郭岱君也透露,蔣介石在衡陽大作戰時,因為援兵被阻,他無計可施,唯有禱告。在1944年7月21、27、 29,與8月8日的日記中,蔣介石悲觀的發現國軍毫無勝算,多次半夜起床禱告,萬般無奈時曾經對上帝承諾,如果衡陽有一天轉危為安,將在南嶽頂上建一個世界上最大的鐵十字架,以謝主恩;蔣還承諾,衡陽之役如果反敗為勝,他要命令第10軍全體官兵受洗信靠耶穌。

後來,蔣介石果然在湖南山上建了一個巨型的鐵十字架,郭岱君說。

捐款成為醒報天使

由於熱心人與支持者的捐款,醒報的深度報導與客觀評論都是免費閱讀的,希望你也能加入「醒報天使」的行列,小額支持。我們會寄給您抵稅收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