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看股價了!》

醒報編輯 2025/08/31 21:28 點閱 342 次

你打開手機的應用程式,在電腦上登入帳戶。你看了股價……又跌了。這些都是好公司,對吧?他們生產優質的產品,創辦人超級富有……但光是看一眼股價,感覺就像是自己帶衰把價格壓低了!為什麼每次看股市都賠錢?作者告訴你,是錯在「過度關注」。

想聰明投資,不代表你要知道股市上的每一個細節,別再理華爾街的艱澀術語、關掉吵雜的財經新聞,只要懂得過濾雜訊,使用正確篩選指標,就能選到好公司!本書提供一種簡單交易策略,在更短的時間獲得更有價值的資訊,輕鬆押注長期高品質股票。

為什麼每次看盤,都在虧錢?這是一個簡單的問題,但有很多答案,物理學家可能會說,就像薛丁格的貓一樣,我們處於「量子疊加」的狀態──同時在賺錢和賠錢。

如果我們觀察自己的帳戶,可能會導致股票價格波函數崩跌(Wave Function Collapse)──然後,它就真的崩跌了!或許如此,但這裡有3個(稍微更符合現實的)原因,可以解釋為什麼我們只要看盤就是輸了:

.資訊超載(Overloading)。
.過度交易(Overtrading)。
.難以忍受(Overwhelming)。

懷疑自己的決定

你有沒有遇過這種情況:在完全正確的時機進場,卻在股價要起飛之前退出?我也有過這種經驗。研究顯示,除了稅收損失和投資組合再平衡等原因之外,過度交易最終也會損害我們的報酬率。

從1996年到2015年,資產類別之間的交易,對普通投資人造成了一定的傷害,每年的報酬率只有2.1%(甚至輸給通貨膨脹),而股票的年報酬率為8.2%。這並不奇怪,我們很容易被短期波動搞得焦頭爛額,從而忽略了那些至少部分由穩健公司基本面支撐的長期趨勢。

也許是因為價格波動太大,讓我們感到害怕;也許是價格完全不動,讓我們覺得無聊。無論是哪一種狀況,我們都常常懷疑自己的決定,並因而付出代價。

難以忍受的本能

第3個原因是難以忍受,而所謂的「損失厭惡」(loss aversion)屬於投資心理學的範圍。這種認知偏誤所描述的意思是,虧損對我們心理上造成的痛苦,比獲利所帶來的快樂更強烈。

在行為經濟學中,這種「贏/輸」的不對稱性,可以透過康納曼和特沃斯基(Kahneman and Tversky)的前景理論(prospect theory)來深入了解,也與我們所熟悉的消極偏見(編按:negativity bias,人們普遍對於負面的訊息都會比較敏感,對於正面的訊息就容易習以為常)有關,儘管10個評論中有9個好評,但因為有1個負評,就讓我們感覺自己還是失敗了。

一年有252個交易日,如果我們每天都會看一次股價,發現有126個日子下跌、126個日子上漲,就算最終獲得了正報酬,但在我們的腦海中,還是會感覺虧損的次數比實際上更多。

因此,我們將學習如何透過資訊節食(挑選更好的股票)、資訊斷食(減少交易的頻率)和改進的心態,來克服上述3個原因。但是那種難以忍受損失的感受,其實是一種本能;而意想不到的是,這個本能將是你成為一名優秀投資人的關鍵。所以,其實最重要的投資法則,早已深植於我們的大腦中!

一大桶蘋果股市

你可以把股市想像成一大桶蘋果,有人說選股的祕訣是在桶中找到最成熟、最美味的那顆蘋果──也就是巴菲特口中的「優質公司」(Wonderful Company)。但假如你實際這麼做,這會是一項永無止境的工作:你必須不斷將每顆蘋果與其他蘋果比較,檢查質地、顏色、硬度、微妙的風味特色⋯⋯。

我想提出一個正好相反的想法,我們先從接受像素化的真相開始:首先要資訊節食,篩選雜訊並將其壓縮,找出真正關鍵的事實,以節省時間和精力。從CAGR的數學中,我們了解到,一顆爛蘋果對我們的傷害,比一顆成熟的蘋果對我們的幫助更大──俗話說得好:「一顆爛蘋果會毀掉一整桶蘋果。」(one rotten apple spoils the whole barrel.)

總而言之,我們最好將時間和精力放在清掉爛蘋果上,也就是那些容易被發現的壞公司,我們可以快速地將它們從桶子裡挑出來。去掉爛蘋果,就可以降低風險,並增加長期報酬;接著,不管桶子裡剩下什麼,都足以幫助我們實現複合年成長率。最好的方式是遵循80/20法則,我們只須付出最小的努力就能完成這種篩選,同時仍能對結果保持信心──因為未來本來就無法被準確預測。

集中消除負面因素

塔雷伯在他的《反脆弱》(Antifragile)一書中,將這種方法稱作「否定法」(via negativa):這是一個嚴格的框架,使用負面而非正面的知識來理解世界。用塔雷伯大師的話來說就是:「我們對某件事『不是什麼』的了解,往往比『是什麼』還要清楚。」

只要我們非常確定哪些公司已經腐壞,並能迅速將其去除,那麼,當我們思考哪間公司最成熟、要做出決策時,就更不容易被細節分散注意力。

將注意力集中在消除負面因素上,我們勢必會錯過一些巨大的潛在報酬──但這其實完全沒問題!在龐大的股票宇宙中,我們的目標不是捕捉每一支十倍股或百倍股。從CAGR的數學來看,在篩選過程中放棄一些尚未成熟的機會,反而是樂見的,只要我們可以更確定,沒有任何一顆爛蘋果會留下來,汙染桶子中的其他好蘋果。

想了解一間公司

我剛開始在金融業工作時,投資組合經理人要求我研究一支符合基金策略的股票。他事先提醒我:光是了解一家公司的業務模式就很困難了。

不論是有意還是無意,許多公司總能設法掩蓋他們實際的運作方式,以及他們如何真正賺錢。要弄清楚這些,往往需要出人意料的分析與解讀。就連巴菲特都說,他偏好簡單、易於理解的業務模式──他寧願跨過1英尺高的橫桿,也不想努力跳過7英尺高的障礙。

如果你想透過挖掘公司新聞,來學到關於業務的核心資訊,你多半會失望。大部分新聞只是空洞的內容,比如「營收成長9.8%,低於分析師預期的10%」,這些資訊在網路上就能輕易找到,甚至是由電腦自動報導。看到我對這些雜訊的挫敗感後,我的導師建議:「如果你真的想了解一間公司,就去讀10-K和10-Q文件吧。」

公司的完整病歷

在這些文件中,公司會去掉模稜兩可的說法,清楚列出他們擔憂的風險因素。一些投資人根本不願意閱讀這些文件,因為怕自己嚇得不敢投資這間公司!這聽起來像是一個很棒的捷徑,可以避開那些無聊又吵鬧的新聞;但在細讀這些文件後,我意識到自己只是放大看了一個模糊的像素。

精確的資訊可以讓你成為相關業務的專家,但這並不表示你能對未來做出準確的預測。儘管如此,這些文件中仍包含關於「病患」的關鍵資訊。

要拼湊出公司的「完整病歷」快照,我們需要考慮自己所吸收的資訊,以及吸收這些資訊的方式。第一個「資訊吸收策略」,是擴大時間尺度,讓每個數據點都能發揮作用。

股市床墊兩頭空

這表示我們不再每天查看股價,這也是為什麼這個策略在一年內,只在病患每季度的「體檢」後(假如必要)交易4次──我們要忽略股價數字、無意義的新聞和分析師的敘事等日常雜訊。

雖然不可預測的事件可能在任何時候發生,但大多數情況下,只有在每季財報公布時,我們才能真正學到關於公司健康狀況的資訊,特別是公司是否能成功應對不可預測的挑戰(例如擁有穩健的系統和強大的護城河)。

過於精細地檢視細節,會讓你變成股市床墊(stock market futon)──這種人會根據長期基本面進行短期交易,最終導致兩頭空!即使過濾掉每分鐘、每小時、每天、每週甚至每月的雜訊,季度和年度資訊仍然會有波動,但我們開始放大視野,觀察像素如何拼接在一起。

不可知懷疑態度

第二個「資訊吸收策略」是盡可能保持不可知和懷疑的態度。我們希望在病患的關鍵資訊中看到長期模式和趨勢,但不想根據像素所提供的資訊以外的內容建構敘事。沒有人能真正知道下一季、下一年,甚至未來10年會如何變化。

我們可能會注意到快照中的某些模式,例如當A執行長離職、B執行長接任時的變化;當貿易戰引發與基本面脫節的恐慌時;或當分析師大肆吹捧的新產品最終推出卻慘遇失敗時⋯⋯但是對我們的像素化策略來說,這些並不重要。

我們並不在乎公司歷史為何以那種方式展開,因為在一個複雜系統中,嘗試理解「為什麼」是非常困難的。

所需最少量資訊

敘事無法被科學驗證,而我們也不需要對每件事都有意見。電視上的名嘴可能會說某支股票即將崩盤,因為客戶不滿、商業模式無法擴展、經營團隊一團糟⋯⋯我們要過濾掉這些充滿恐懼的雜訊!

當那些名嘴突然改口,說公司的成長勢不可當、競爭對手將被徹底擊垮、股價將一飛沖天⋯⋯我們也要過濾掉這些由貪婪驅動的雜訊!

讓數字自己來告訴我們,這顆蘋果是否已經腐爛。公司可能非常聰明、有創意,甚至夠幸運,在不可預測的事件中恰到好處地轉型;公司也可能對獲利「過敏」,在免利息的資金枯竭時遭到重創。因此,我們不需要在乎數字為什麼變化,我們只需要關心數字是否變化!

這正是像素化真相的核心:只吸收所需的最少量資訊。(宇欽/輯)

《別再看股價了!》
作者:J.F.德達洛
出版社:方舟文化

其他書訊:
《玻璃屋的人們》
作者:林意凡
出版社:聯經出版公司

妹妹姚謙薈失蹤了,音訊全無。明儀回想起一年前的那場變故——父親姚文中驟然離世,旅居美國的妹妹返臺服喪。在追悼會上,明儀見證一群傳奇政治人物紛紛到場致意,這才驚覺:父親並非只是位商紳,而是一位應該在本地民主運動史上留下深刻印記的人物。

她決意尋回父親的歷史定位,也希望妹妹與她攜手完成使命。但謙薈的反應冷淡至極,明儀只好獨自推動這項計畫。可她沒料到,這場行動會將自己推入風暴核心——小丑式人物的現身、社群媒體的意外流量、突如其來的邀訪、緋聞與陰謀纏身的輿論狂潮。

《有些關係,再善良也不必留》
作者:南仁淑
出版社:聯經出版公司

作家南仁淑很常收到讀者的來信,他們總是在信中訴說煩惱及困擾,原本以為最難解的問題應該是戀愛或金錢等,沒想到「人際關係」才是最常收到的問題。事實上,人際關係隨著長大後,會變得複雜。那是因為踏入社會後,接觸的人變多、環境也更複雜,理所當然因「人」產生的問題也會更多。

如同家中雜物,變多時就要斷捨離,其實「人際關係」也是一樣,必須學會取捨,只讓對的人進入生活。在受過傷、後悔過之後,傷口會重新癒合,讓我們以更加成熟的心態來面對每一段關係,這其實是件很棒的事。

《新加坡六十年:小國大智慧的故事》
作者:童振源
出版社:釀出版

新加坡這個「小紅點」,如何從資源匱乏的貧困小島,憑藉卓越的高效治理與前瞻的全球化策略,成功轉型為全球領先的經濟與金融中心?揭開新加坡60年來從小島變強國,從零到全球標竿的成功祕訣!

作為一個多元種族、多語言、多宗教的社會,新加坡的成功不僅體現在經濟成就與行政效率,更深層的根基在於社會穩定、族群和諧及國民凝聚力。本書共分十大主題,收錄六十篇文章深入剖析新加坡。新加坡的成就並非偶然,而是政府長期奉行唯才是用、推動良善治理並致力於維護社會和諧所孕育的成果。

捐款成為醒報天使

由於熱心人與支持者的捐款,醒報的深度報導與客觀評論都是免費閱讀的,希望你也能加入「醒報天使」的行列,小額支持。我們會寄給您抵稅收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