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醒報記者呂翔禾台北報導】「校園蔬食日的餐點設計不合理、口味差且廚餘過多,應儘速更新菜單!」白委劉書彬、陳昭姿與環團28日召開記者會,呼籲校園蔬食日餐點增加多元性植物蛋白、讓營養師與廚師一起設計菜單,還要更融入教育。劉書彬表示,將結合蔬食日改革、延續「無肉日」,加上《營養午餐法》,盼讓學生更能從飲食中了解永續觀念。
學生排斥低碳飲食
劉書彬指出,校園蔬食日執行多年以來成效不彰,包括餐點設計不合理、口味不佳及廚餘過多等現象頻傳,因此希望推動「學校蔬食日 2.0」3項改革,包括把豆類、堅果、菇類、大豆製品都納進菜單,營養更均衡,還有讓營養師和廚師一起合作研發,設計符合學生口味的創新蔬食餐。
「要將飲食融入教育,讓學生了解為什麼要這樣吃!」劉書彬說,校園蔬食日不只是單純的一餐,而是要為孩子建立健康習慣、為地球做出永續改變的啟動。希望教育部能正視這些需求。陳昭姿也說,低碳健康飲食教育應是政府淨零轉型的重要基礎之一,但現行的蔬食日卻因餐點品質不受學生歡迎,反而讓學生對低碳飲食產生排斥。
適當加入植物性蛋白
學生家長曾鈺婷分享說,孩子們普遍反映蔬食日餐點「不好吃」, 學校甚至因為餐點不受歡迎,廚房嘗試在蔬食料理中混入肉末,卻依然難以下嚥,導致廚餘量居高不下。此外,校園午餐大多是蛋奶素,純素學生只能依靠家長天天送餐。素食學生除了在校園生活中經常受限,甚至還會遇到老師或同儕的不友善對待。
台灣水資源保育聯盟理事長陳椒華強調,食譜應適當加入好吃的植物性蛋白食品,如素肉(植物肉)、素鬆。另外,也呼籲教育部與地方政府應制定推廣「好吃蔬食團膳食譜及廚餘減量改善計畫」,讓好吃的學校蔬食日成為學童愛吃減碳及培養健康飲食習慣的重要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