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自己成為犯罪標的物

羽毛 2025/08/27 15:17 點閱 164 次
約三成的青少年曾陷入「網路陷阱」,究其原因為涉世未深又輕易相信他人,在網路上無意間透露自身資料給他人,導致深曝危險之中。(網路截圖)
約三成的青少年曾陷入「網路陷阱」,究其原因為涉世未深又輕易相信他人,在網路上無意間透露自身資料給他人,導致深曝危險之中。(網路截圖)

科技日新月異、人手ㄧ機,青少年習於長期使用網路,然而爆量的資訊卻非每人都能審慎篩選過濾,特別是心智尚未成熟的青少年,有時不僅是聊天、玩遊戲或觀看影片,甚至會做出網外的非法活動。

青少年易墜網路陷阱

根據研究指出,緣青少年法治觀念尚不健全,容易做出錯誤的決斷,約三成的青少年曾陷入「網路陷阱」,究其原因為涉世未深又輕易相信他人,在網路上無意間透露自身資料給他人,導致深曝危險之中,反遭求職詐騙、性剝削或毒品誘惑,因而涉及詐欺、援交、販毒等不法事件。

舉犯罪學最著名的「日常活動理論」為例,其核心概念為「合適標的物的存在」、「有能力監控者不在場」及「有動機及能力的犯罪者在場」之三個變項,若在時空聚合的情況下,犯罪即可能產生,缺一不可。

從反向推論,若要避免犯罪被害發生,上述變項最能夠掌控的,無非是避免自己成為「高CP值」合適標的物。

讓犯罪者「無視」自己

如果我們站在加害者的角度來想,犯罪通常不會是隨機的,因犯罪是人與環境之間互動下的結果,但情境因素等外在條件是變動的,犯罪是因應機會而生的,機會不同,被害標的物也會不同(例如:深夜在外與在家苦讀的青少年被害機會一定不同)。

除此之外,選擇比努力重要,依據犯罪學理性選擇理論,個體選擇犯罪並非隨機,而是透過風險評估的理性決意歷程,所有犯罪者會選擇低風險、高報酬的行為,如犯罪者入室行竊,基本上看到手機與電視,絕大多數會選擇手機為標的物。

又舉例來說,日本曾推出預防腳踏車遭竊的鳥糞貼紙,一個簡單的小物黏貼在坐墊上,以降低有動機犯罪者的犯罪意念,讓其選擇其他標的物,即能輕鬆的預防被害。

電影裡蝙蝠俠曾說犯罪就像雜草,除掉一個罪犯又會生出另外一個,現實生活中也是如此,犯罪不會消失,犯罪只會轉移,如何讓自己成為犯罪者理性選擇下無視的那一個,不啻是青少年被害預防的重點。

捐款成為醒報天使

由於熱心人與支持者的捐款,醒報的深度報導與客觀評論都是免費閱讀的,希望你也能加入「醒報天使」的行列,小額支持。我們會寄給您抵稅收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