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宜高鐵通過環評,民團批評只多加一站不經濟,取代規劃了20年的北宜直鐵不公平。這種論調似乎跟高鐵延伸屏東一模一樣,認為屏東高鐵僅一站12分鐘而已,要求將經費用於改善台鐵。
環島性交通勢在必做
此暴露了只看眼前的片段,沒看見長遠的空間布局。台灣遲早需要有環島高速公路、高速鐵路,以及北、中、南橫貫快速道路,目前需要的莫過於事先規劃,再視實際需要及國家財政一段一段興闢。可惜,交通主管機關未有前瞻的構想藍圖,任憑狗急跳牆的斷片計畫跌跌撞撞。
即使宜蘭高鐵現在動工興建,拚完工通車也要等2036年以後;早在2019年選定方案,預計2029年完工的屏東高鐵,又於今年重新啟動規劃,最快也要等2039年以後。
建設延誤的高昂社會成本
另觀察都會區的高速公路,北二高安坑-中和段,自1993年通車到現在22年了,每天上下班及假日總是壅塞,卻未曾聽聞有進一步的解決對策。
而以疏通高雄港區貨櫃、貨運交通的國道7號,經歷15年推動,10年環評,儘管因台積電要在高雄落腳才快速核定,拚完工通車也要等2030年以後。這期間高雄地區國道1號、3號、10號、台88快速道路等壅塞瓶頸路段,勢將耗費龐大社會成本。
政治拉扯是延誤主因
國家辦理重大建設規劃,從路線勘選、溝通協調、環評到定案,往往耗時冗長。遺憾的是作業程序未能提早個5年、10年,而令人握腕的,莫過於規劃完成的方案總是受政治干預而延誤。
屏東高鐵就是最典型的案例,為了起點從左營直接岔出或是進入高雄車站,終點只到六塊厝或是延伸到潮州而爭議不斷,無不是因為站區位置及路線,牽涉地方財團土地開發利益而相互拉扯,致延誤計劃定案及動工興建。
應為下一代著想
此外,每有重大建設議案,就會有自認專業或不甘寂寞、拚人氣、衝聲量的民間抗議團體一路尾隨反對。殊不知「前人種樹,後人乘涼」,為下一代著想,這代人實在不必自以為義指指點點,延誤不該延宕的時程。
切記,觀望的社會成本很大,唯有行動才是上策,儘管只是規劃行動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