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積電董事長魏哲家,常對員工提醒一句話:「好好說話!」。從股東會到記者會,魏哲家展現的正是這種能力:風趣幽默,卻不失專業;在嚴肅的議題裡,也能讓投資人和社會大眾感到安心與希望。他甚至自嘲「自己不是讀書的料」,卻能勇敢接受挑戰。
這種真誠與坦率,在充斥「慣老闆」、權力鬥爭的企業環境裡,格外可貴,也提醒我們:領導,不必以高壓和恐懼為手段,「好好說話」本身就是一種力量。
然而,放眼社會與政治,「好好說話」卻並不常見。
「說話」的藝術
日前我路過一台宣傳車,聽到國民黨立委羅明才的反罷免口號:「你知道一萬元有幾張鈔票嗎?我數給你看。」立委馬文君也曾用過同樣的手法。這看似幽默,實則淺白,背後傳遞的訊息很直接:不要放棄領這筆錢。但這種話術有沒有真誠,就靠民眾的感受了。
網紅館長也曾因滿口粗話而走紅,如今卻試著學會「好好說話」。然而他的轉變,並非完全出自自省,而是因為商業考量。為了進入中國市場,他不得不調整姿態,甚至從「台獨份子」轉口談「統一」。這樣的轉變說穿了,不過是「為了利益而說話」,就看粉絲買不買單。
國際舞台上,美國前總統川普喊出「讓美國再次偉大」,本質上也是為了錢。仗著國力強勢,美國在談判中少有「好好說話」的姿態,更多時候是威逼利誘。台灣在這樣的環境下確實艱難,但不同的是,今天我們擁有晶片優勢。川普很清楚,這項優勢不能讓台灣長久掌握,他的談話,意圖再明顯不過。
有技巧的輸再換取贏
人人都嚮往「雙贏」甚至「三贏」,但要做到既能「好好說話」又能「贏」,談何容易?正因如此,行政院長卓榮泰才會授權副院長「空白假單」,隨時啟程與美國談判,為台灣爭取更多籌碼。但我們也必須誠實面對現實:在國際政治裡,道德很難打動人心,能左右局勢的往往是金錢與利益。川普很清楚:人民需要的是工作與收入,這就是他敢強硬的底氣。
對台灣而言,真正的智慧或許不是「永遠不輸」,而是懂得「有技巧地輸」。輸不是失敗,而是一種策略。先小輸,才能避免大敗;慢慢輸,才能換取長遠的贏。政府應該坦誠告訴人民:我們暫時站在「輸」的一方,不代表無能,而是為了確保未來的安全與發展。因為在這個現實世界裡,唯有懂得「好好說話」,我們才可能找到真正的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