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部做風颱,南部做水災」是老一輩台灣人口中的自然災害。在氣象觀測不發達的時代,普遍不知道這是因為颱風通過北部後,會引進西南氣流在中南部山區豪雨成災。過往七二、八一、八七、八八及九三等水災總是令人記憶深刻。
每年7-9月台灣周邊海水溫差對流大,是颱風好發季節。颱風及其外圍雲帶、後續引進的西南氣流會接連報到,並依暴風半徑或雲帶大小,在各地發生災情。
與致災氣候共生
不定時發生的地震總為颱風的狂風暴雨鋪路。地震造成土石鬆動,每當颱風帶來大豪雨,必然沖刷山坡土石,造成山崩、土石流沖毀聚落、道路致災。
看來與致災氣候共生,是居住在高山峻嶺、山坡地、高灘地、水岸邊易淹水區等環境敏感地區的台灣人,不得不面對的生存、生產及生活現實。
只是,看到日前中南部慢郎中的救災復原,以及急就章的補助措施,總覺得政府部門學不會教訓,總是三番兩次重蹈覆轍。只看到不專業首長的勘災秀,以及政黨的政治秀及口水戰。
應急事務變為經常
台灣每年或多或少都會發生自然災害,一旦公共的應急事務變成經常業務,就要有非常的施政措施,包括法令、計畫及組織。亦即要痛下決心,除了救災機制,還要設置專責災區復原機構。
廢省之前的省住宅及都市發展局即屬類似機構,配置有建築設計、物料機具、工程營造等單位及人力,並能獨當一面統籌調度。記得921大地震,跑在最前面的就是該局重機械工程隊。
這種具有工程建設執行能力的公務機構,總是在與民爭利的壓力下遭到精簡或裁撤。原本擁有建築、土木工程等專業證照的公務人員,在政府機關內既不能執業,也不能領專業加給,更被繁瑣的行政作業壓得喘不過氣而來來去去。
中央政府有必要重新設置能機動出任務的常設工程機構,戮力培育一批有榮譽感、有使命的國家隊。
這些建築工程菁英平時養精蓄銳、備料保養機具及教育訓練傳承經驗,也可至偏鄉協助鋪橋造路並蓋造房屋,急難時即能立即迅速上路派上用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