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據哈佛商學院教授、全球Thinkers 50管理思想家──艾美‧艾德蒙森的研究,以及Google歷經四年的調查分析「何謂有成效的團隊」,皆指出「心理安全感」才是打造高績效團隊的關鍵,如何建立組織成員的心理安全感,也成為當代管理學研究的焦點。
在具有「心理安全感」的工作環境,團隊中的成員可以挺身建言、公開交流、提供想法,遇到失敗與困難,也能坦言求助與提出問題,不用擔心被懲罰、被誤會及冒犯。大家更樂於參與、分享情報,即便是吵架,成員也能貢獻點子,從正反意見中找出更好的解決方法,成為冠軍團隊!
「那件事不是很奇怪嗎?」
「我覺得這麼做比較好,因為……」
「我不太懂,你可以教我嗎?」
像這樣直接發表意見或提問,雖只是小事,但其重要性足以左右團隊的績效。
本書所強調的重點:「心理安全感」,就是指無論何時,任何人都可以毫無顧忌地針對組織或團隊的整體績效,率直的發表意見、提問或指出不對勁的地方。
回頭看職場生涯
這乍看之下沒什麼大不了,但要在組織、團隊裡這麼做,卻難如登天。不過是率直發言,到底有什麼難的?如果你在公司身居要職,經驗豐富、成績斐然,最近業績又十分出色,那麼,率直發表意見就不成問題。
但是,請回頭看看自己的職場生涯。
你在菜鳥時期遇過這樣的事吧?你覺得有個地方怪怪的,但因為對方是老鳥,你難以啟齒,結果差點釀成大問題。這時你才確定,果然自己是對的。不太明白上司的指示,想問又開不了口,帶著滿腹狐疑,悶著頭朝錯誤的方向去做,結果被上司指責。這種事也常發生吧?
建立心理安全感
你應該會想起,自己曾因礙於狀況或立場而難以坦率發表意見或提問。要讓團隊裡的每個人都能安心直抒己見,亦即建立有心理安全感的環境,是非常困難的事。要在這千變萬化的時代創造組織的未來,建立能讓每個人直言不諱的環境,是多麼重要的工作。
許多研究顯示,心理安全感能打造有成效的組織與團隊。
Google有成效團隊
Google於二〇一二年成立亞里斯多德計畫,花了四年進行調查與分析,研究「何謂有成效的團隊」。
Google的研究團隊發現,團隊是否有成效,重點在於「團隊如何合作」,而非「團隊成員有誰」。而在各式各樣的合作方法中,「心理安全感」占舉足輕重的地位。他們的結論是,擁有心理安全感的團隊離職率低,收益性高。
在商業領域把這個見解傳播開來的是Google,但當然不只Google有此主張。
心理安全感研究
除了美國管理學會(Academy of Management),還有各式各樣的學會期刊發表了有關心理安全感的研究成果。經過二十年以上的研究,陸續有證據顯示,心理安全感在工作上有助於「提高業績」、「創新與改善製程」、「提升決策品質」、「共享資訊與知識」及「促進團隊學習」。
不只在商業領域,在新生兒集中治療室這個分秒必爭的醫療現場,也有相關研究指出「擁有心理安全感的醫療團隊能迅速熟悉處置方式,手術成功率也高」。
從醫療現場的例子可知,「從容不迫、穩定的團隊才能導入心理安全感」是錯誤的觀念。不如說,要讓眼前這個處於巨變環境、必須有所改變、分秒必爭的團隊有效運作,心理安全感的重要性比從前來得更高。
VUCA世界
新冠肺炎(COVID-19)於二〇一九年底自中國出現,短短數月就傳遍世界各地。許多國家實施封城政策,要求民眾自律、減少外出。全世界都遭受波及,人口也停止移動。日本發布了緊急事態宣言,數月前無人能料的變化席捲而來。
如今,我們生活在複雜、不確定、看不清方向又變化莫測的「VUCA世界」(Volatility, Uncertainty, Complexity & Ambiguity的簡稱,即「多變性、不確定性、複雜性、含糊性」)。面對這個充滿高度不確定性、沒有正確答案的世界,我們的組織與團隊該如何因應呢?
暫定的正確答案
首先讓我們想想,「有」正確答案的時代是什麼樣子。在那個時代,能夠從過去的成功模式預見未來的成功。
例如,福斯金龜車(Volkswagen type 1,通稱「 Beetle」)製造於一九三八年,經過改良後,一直生產到二〇〇三年,六十五年間共生產了兩千萬輛以上。福特T型車(Ford Model T)早在一九〇八年就開始販售,其後約二十年間,產品的設計都沒有太大改變,也生產了一千五百萬輛。
在正確答案是「生產出來就賣得出去」的時代,或正確答案持續不變的時代,只要能迅速製造出便宜、符合標準的無瑕疵產品,就是優秀的團隊。相反的,在沒有正確答案的時代,昨天為止仍正確的答案,今天未必正確。
因此,邊迅速行動邊摸索「暫定的正確答案」,持續實驗與挑戰,並從失敗中學習,就是非常重要的態度。
未來模式的工作
此外,也必須掌握市場變化的徵兆。即使公司、組織尚未察覺,你仍不能被「過去的成功法則」所束縛,因為在市場上,這個法則已跟不上時代。
下頁(見原書)我將列表比較有正確答案的時代/無正確答案的時代之差異。想成為優秀的團隊,就必須改變管理的風格。比較「過去」與「未來」,就能以另一種角度理解,心理安全感低的團隊會壓抑挑戰與不敢開誠布公的討論,屬於過去的模式。
因為世界的變化既快速又複雜,要求以「過去模式」工作的團隊日益減少,以「未來模式」工作的需求加速擴大。因此,從「挑戰、摸索」中促進團隊學習、建立團隊心理安全感的重要性與日俱增。
研究與實務結合
對我來說,「組織優秀團隊」、「讓大家有話直說」都是迫切的主題。實際上,不只團隊成員,董事、事業群總經理、專案經理都非常辛苦。
有一次,我旗下的事業發生大麻煩。我想到現場向工廠人員或兼職員工蒐集第一手資料,但總是遇到阻礙。雖然廠方表示:「石井先生,真的很抱歉,今後會小心,不會讓同樣的事再發生。」卻不願把問題發生的「原因」告訴我。我得不到解決問題的相關資訊,客戶的報告期限又迫在眉睫,我想,我的臉應該都綠了吧!現在回想起來,我才想到,工廠人員面對因出了問題而從總公司趕來的我,心裡應該很缺乏安全感。
我結合學院的研究與自己在工作現場的實務經驗,致力於心理安全感的研究。具體來說,就是一方面在慶應義塾大學系統設計‧管理研究科與日本認知科學研究所學習心理學、組織發展、人才開發、幸福學等最尖端的學院知識,一方面在現場的每個團隊、計畫中活用那些知識。
ZENTech認定管理講座
現在,我在ZENTech公司擔任董事,公司業務就是這些研究與實作。我們提供客戶心理安全感的知識、組織診斷調查(SAFETY ZONE®)及組織發展諮詢。
其中,「心理安全感認定管理講座」不僅在課堂上傳授學院的理論,在課程與課程間隔的數週間,學員會想盡辦法提高各自工作現場的心理安全感,努力使團隊出現成果,並持續將其中的收穫回饋給講座。
在這樣的過程中,我了解了一件事。就是在瞬息萬變的時代,要使團隊產生心理安全感,需要的不只是簡單明瞭的知識,而是有理論與系統支持的實踐。
深入鑽研心理學
正因為如此,我才會深入鑽研「心理彈性」的主題,它能幫助我們在面對每個不同團隊時靈活發揮作用。此外,我也努力探究能改善人類行為的理論與知識體系──「行為分析」(Behavior Analysis)與「語言行為」(Verbal Behavior)。
我們公司的課程經過一百位以上不同立場與業種的結業生測試,這些結業生包括大企業的董事、部長、課長、人事與經營企畫負責人、新創公司的經營幹部等。而這些經過測試、能在現場有效使用的「理論與實踐」將在本書中濃縮成精華,呈現給大家。
如果能幫助領導團隊的管理者與想改善組織的人「建立有心理安全感的組織團隊」,那就太好了。(宇欽/輯)
《愈吵愈有競爭力》
作者:石井遼介
出版社:漫遊者文化
其他書訊:
《陪伴:讓迷途孩子喜歡學習的新思維課程》
作者:劉遵恕, 徐力偉
出版社:張老師文化
本書由劉遵恕老師與徐力偉老師共同撰寫,記錄了他們為中輟、缺曠課、學習動機低落等學生設計與執行的資源式中途班課程,提供過渡性教育,幫助這些孩子們重新融入正規學校教育。書中不僅有老師與孩子們的溫馨與反叛行為的互動,也介紹了根據不同孩子需求所採取的應對技巧。
希望這本書能為更多老師提供啟發,因為每個班級中,總有一些難以建立關係、情緒低落的孩子。他們需要您的關愛與支持,再加上適時的鼓勵,才能突破困境,重拾希望與力量,走出人生的低谷,邁向新生。
《蜜秘:從一隻蜜蜂走到一滴蜂蜜的故事》
作者:葉采糖, 曾心怡(花花老師)
出版社:時報出版
蜂蜜作為人類歷史上最古老的甜味劑之一,其重要性與使用可追溯至史前時代,貫穿了整個人類文明的發展過程。從考古遺跡、古代文獻到現代科學研究,處處可見小小蜜蜂的可貴與奧妙。
本書細細描述蜜蜂的生理構造、行為模式,以及對大自然的貢獻之外,更透過「泉發蜂蜜」1專業的養蜂科技,為大家講述蜂蜜帶給人體的健康與日常生活上的諸多便利。此外,花花老師更以中國24節氣作為菜譜設計架構,精心規劃8組套餐,從飲品、開胃菜、主餐到飯後甜品……共計近50道餐點,細心調配出最符合不同節氣食用的蜜蜂養生飲食,幫助大家體會蜂蜜的奧妙與益處,常保健康。
《今天遇見第三人生》
作者:金珍賢
出版社:蔚藍文化
本書是一位韓醫師在長照機構和家庭照護現場的親身記錄,帶你走進老年生命的真實世界。透過數十篇散文,講述中風母親因愛堅持運動、百歲奶奶用歌聲迎接每一天、失智夫妻互相扶持到最後、患者與藝術共舞的療癒,以及年輕照護者的自省與淚水……,這些故事充滿了生命的勇氣、堅持與愛的力量。
本書三個單元:與生老病「師」相伴的日常、預習老後人生的關鍵課題、居家照護與長照機構的抉擇。提及目前及未來「長照」所面臨的現實面,包含:醫療照護、患者身心、照護者及為人子女的心情與困境,進而促使大家思考未來個體、父母年老的議題,或更具體的規章制度,非常有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