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醒報記者呂翔禾台北報導】在國會表決居下風的執政黨找到制度漏洞,要以大罷免翻盤,引發許多政治學者憂心當前制度無法保障任期;學者曲兆祥受訪時指出,罷免制度有違民主任期制,因此各層級民代再下修門檻都不合適;他建議恢復到上次修法的雙半數門檻,避免未來罷免成為政黨惡鬥的工具,同時朝野也要好好坐下來談解套。
近來大罷免於13日開出第一槍,民進黨南投縣議員陳玉鈴的罷免案雖有1.2多萬票同意,但因為小於門檻2千多票而失敗。民主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桂宏誠便主張要調降議員的罷免門檻,例如以當屆選舉候選人數或應選出席次數為分母等。不過民進黨立委吳思瑤反駁,當初加嚴罷免門檻的提案可是國民黨提的,如今因罷免失敗就要調降門檻,完全是雙標。
罷免立委較容易
針對未來各黨恐積極動用大罷免,師大政研所教授曲兆祥受訪時表示,罷免如今在台灣變成政治攻擊手腕,調降罷免門檻其實並不符合學理,畢竟罷免權是因為對自己選出的代表不滿議時發動,不是特定政黨在背後全面性的行動。
他指出,以前民進黨為了方便用罷免打擊對手,將立委與縣市長的罷免門檻降低,但複數選區沒有動,議員相對較難罷免。
曲兆祥強調,議員是複數選區,立委是單一選區,但如今的罷免制度卻變成罷免立委比較容易,縣市長畢竟還有較多政治資源,立委相對缺乏下,未來可能各黨都會藉此要脅各區域立委,但立委是民選產生,如今卻用少數人罷免多數人選出的立委,不符合比例原則,且也違背民主任期制的理念,所以其他國家並沒有像台灣如此積極動用消極的罷免權。
多數立委被滲透?
但成大政治系教授王宏仁受訪時強調,民進黨總召柯建銘在第一線與國民黨、民眾黨接觸,發現交涉的難度比以往過去大很多,因此才大力鼓吹大罷免,其實黨中央本來是比較觀望的態度,與民團之間的關係也很小心處理,畢竟民團不完全代表民進黨,是社會自發性力量。他也指出,民進黨過去不是沒在野過,但如今過去很多慣例都行不通下,藍白的阻力比過去大很多。
「總預算被不合理刪減則影響黨中央!」王宏仁指出,雖然藍白堅持是把守預算,但許多不合理的刪減與凍結都讓行政出現癱瘓的狀況,也讓原本尊重2024年立委選舉結果的民進黨,認為相關阻擋不只是單純少數服從多數的問題。最後,中國對民進黨的滲透,對藍白可能的「影響」,也讓民眾感受到在野黨的杯葛與立法可能不單純是預算審核與監督,引起民眾反感下,自然會有許多不滿。
罷免門檻應提高
曲兆祥歎說,若基層民代繼續調降罷免門檻,可能會讓罷免之戰沒完沒了,如此的政治動盪並非民眾想要的。他建議,等到大罷免過去後,應該將罷免門檻調整回2016年修法前的狀況;罷免案投票人數不足為選區選舉人之總數二分之一以上,或同意票數無法超過有效投票數二分之一以上者,均為否決,讓罷免案不要那麼容易成功。
「朝野還是要坐下來談!」曲兆祥認為,朝野之間互不退讓,是導致如今大罷免、政治鬥爭的原因,未來還有普發現金的《特別條例》還要爭論,最後還是形成各說有理的無解僵局。「韓國總統下台後沒一個有好下場,台灣也要重蹈覆轍嗎?」曲兆祥呼籲各方都要退讓、停止惡鬥,才能讓政治動盪消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