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AM》歷史將記住 美國文化戰爭的代價

張瑞雄 2025/05/26 14:05 點閱 820 次
美國川普政府撤銷哈佛大學招收國際學生權利,教育部23日統計,約有52名台灣留學生受影響。圖為人們在哈佛大學校園的建築物之間行走。(中央社)
美國川普政府撤銷哈佛大學招收國際學生權利,教育部23日統計,約有52名台灣留學生受影響。圖為人們在哈佛大學校園的建築物之間行走。(中央社)

川普政府近日對哈佛大學的打擊,無疑已經超越一般的教育政策範疇,直指美國政治與文化裂痕的核心。

從撤銷哈佛招收國際學生資格、要求交出學生資料,到凍結撥款、威脅取消免稅地位,這場「封殺行動」背後是意識形態的較量、民粹與菁英的衝突、以及一場對學術自由與美國軟實力的空前挑戰。

對哈佛的封殺行動

川普政府以打擊「反猶主義」為由,指控哈佛縱容挺巴言論,並藉此為撤銷其國際學生資格找尋正當性。美國國土安全部藉由撤銷哈佛的 SEVIS (學生與交流訪問學者資訊系統,Student and Exchange Visitor Information System)認證,實質封殺其招收與維持國際學生的能力,導致6800多名外籍生瞬間陷入身份危機。這一招非同小可,不僅讓學生措手不及,更是對哈佛學術與財務命脈的致命一擊。

更激烈的是,川普還威脅撤銷哈佛的免稅地位,提高捐贈基金稅率,試圖用財政手段「掐住脖子」。其言論毫不掩飾政治報復之意,「我們給了哈佛數十億美元,卻連學生資料都不願交出,這是不能容忍的」。

行政權對抗學術自由

川普與哈佛的對決,不僅是行政權與學術自由的對抗,更深層是「MAGA的美國優先」與「全球化自由菁英」之間的文化衝突。

哈佛被視為美國進步主義的堡壘,擁有大量自由派教師與學生。在以色列和哈馬斯衝突爆發後,校園內掀起聲援巴勒斯坦的浪潮,更成為川普政府眼中的「左派溫床」。針對哈佛的打壓,便是象徵性的文化清算,不只是為了政治正確,而是為了讓保守派奪回校園話語權。

川普深諳民粹操作之道,將哈佛描繪成「全球主義者」、「菁英聯盟」的代表,與庶民利益對立。這一招奏效,因為許多美國基層民眾對哈佛等常春藤學校早已失去好感。他們認為這些學校只為外國富人和政治權貴服務,對本國平民並無實質助益。

「軟實力」的象徵

哈佛不僅是學術機構,更是美國「軟實力」的象徵。約瑟夫・奈所提出的「軟實力」概念正是以吸引力、文化、價值觀為基礎,而哈佛正是實現這些理念的載體。

哈佛此役的弱點,不在於其價值選擇,而在於結構性的制度依賴。雖然美國大學理論上享有高度自治,但其招生系統卻仍需依賴政府掌控的 SEVIS。這項制度設計原是為了打擊非法學生與詐騙行為,如今卻被用於政治勒索,讓人不寒而慄。

哈佛告上聯邦法院

目前哈佛已將政府告上聯邦法院,主張國土安全部的行動違憲並濫用職權。法院初步發出暫緩令,但未來仍需通過聽證與司法程序決定此案走向。

此案不只是單一學校的命運,更關乎美國大學能否在強權壓力下維持獨立與自由。若哈佛屈服,將釋出極大訊號,學術自主可以被政治左右,軟實力可以為意識形態所犧牲。

更令人擔憂的是,川普政府若此次得手,將可能複製對其他名校的打壓,形成寒蟬效應,讓全美高等教育進一步自我審查、自我閹割。

恐輸掉國家未來

哈佛的命運,不僅關乎一所大學的招生權,而是象徵整個美國對學術自由、民主價值與國際影響力的承諾是否仍然堅定。

川普的強硬措施雖然贏得一部分民意支持,但若以摧毀國內軟實力為代價,終將得不償失。在全球競爭日益激烈的時代,美國若不能維護其學術堡壘與開放精神,最終輸掉的,不只是選戰,而是國家的未來。

這是一場高等教育界與極端政治勢力之間的較量,也是一場民主制度是否能自我修復與維護的試煉。哈佛的反擊,或許將成為美國文化戰爭中的轉捩點,而歷史將記住,在真理與權力對抗之際,誰選擇了沉默,誰選擇了堅持。

捐款成為醒報天使

由於熱心人與支持者的捐款,醒報的深度報導與客觀評論都是免費閱讀的,希望你也能加入「醒報天使」的行列,小額支持。我們會寄給您抵稅收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