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以道德規範來做為依據,我們可以將人分成三類,第一類是謹守道德規範的,稱為「真君子」,第二類是行為明顯逾越或違犯道德規範的,是「真小人」。第三類則是小人的作為,卻掩蓋起來讓人無法察覺,誤以為是君子,其實是「偽君子」。
在某些極不得已的情況下,有的君子可能故意扮演小人的角色來達成某種特定目的,但在民主且相對承平的社會中,這種不得已的狀況極少,所以「假小人」,並非道德準繩上的一種選項。
小人行徑令人憤懣
那麼,我們的社會,究竟各類的人,各佔有多少比率呢?這是一個幾乎沒有答案的問題。我們頂多只能有「質」的分類,卻無法有「量」的數據。我們只能說,君子越多,社會就會越祥和。社會如果爭議多,到處充滿怨氣,則小人必多,因為小人行為顯然惹人嫌厭,不守道德規範,但卻因未必屬於違法,旁人也莫可奈何,於是不平與憤懣就在人心中滋長,成為不定時炸彈。
「偽君子」也是小人,只是真小人易躲,偽君子難防,所以會使社會安定增添許多變數。有些偽君子的虛假帶有「詐欺」意圖,雖然背後都在做一些見不得人的勾當,但表面上卻衝勁十足又熱忱親切,看起來完全是大善人一個,與他接觸而感動後不免有所回報。
偽君子總會揭穿
只是待面具卸下(幾乎都是被動)後,與他有過牽扯的人,或者財物失喪,或者名譽受損,那種嘔氣與冤屈,當然與看不慣真小人,負面情緒的產生,有程度上的差異。
比較常見另一種偽君子是,滿口仁義道德。因為很會講話,自然成為公眾人物,然後就霸佔一些公共論壇,從事臧否其他公眾人物的工作,以揭發這些人不為人知的一面為樂。殊不知,因為他(或她)本身也是公眾人物,也就成了他人下手的對象。於是,這個社會,就一直不斷在上演著「偽君子」鬥爭「偽君子」的戲碼,看了真是讓人不勝唏噓,又啼笑皆非。
看看聖經上的訓示。箴言30:8「求你使虛假和謊言遠離我,使我也不貧窮,也不富足,賜給我需用的飲食。」以賽亞書28:17「我必以公平為準繩,以公義為線鉈,冰雹必沖去謊言的避所,大水必漫過藏身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