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隱於市的街屋們》

醒報編輯 2023/05/22 21:26 點閱 2416 次

台南雖然是古都,不過其實街頭可以說是戰後的現代風貌。歷經二戰以後的市街重建,現代建築以及技術為台南市區換上了新的面貌。那麼他們究竟有什麼特別之處呢?NaNa通團隊繼《台南街屋》最新力作,台南社區大學〈大隱於市的街屋們——台南現代建築及人文歷史見學〉走讀活動經典集結,這一次,接受本書的邀請,跟著作者腳步,再次來趟台南的巡迴之旅吧!
家永實是NaNa通文化社團發起人。讀的是文化創意設計,畢業於台南大學動畫媒體設計研究所。文化見學走讀及商品的規畫師。台南社區大學,街區歷史、環境及建築相關講師。
王茗禾畢業於嘉南藥理科技大學文化事業發展系,並在投入社會後致力推廣文化教育與社區發展,現為NaNa通文化團體發起人之一,米街人文協會理事長,台南市青年事務委員。

落成於1959年成功大學勝利校區,建築當時作為總圖書館使用,並在1975年增建後棟,前棟在2016年被登錄為台南市歷史建築,修復後作為「成大未來館」,這是成大人熟悉的舊總圖、K館、舊K館,是台南唯一現代建築登錄為歷史建築的指標,除了K館,成大校園也潛藏許多從日本時代至今的建築,在此還是先稍微聊聊成大的歷史吧。

美援時期的K館

全稱「台灣總督府台南高等工業學校」是台灣總督府直屬的學校,為成功大學的前身,1931年(昭和六年)創校,著名建築師井手薰亦為七位的創設委員之一,創校初期開設有機械工學科、電氣工學科、應用化學科三科。校內三科的科館之外,還有本館及講堂各一間,為台灣總督府官房營繕課所設計,當時課長就是井手薰。

國民政府1949年來台後,1953年至1960年間的美援時期,同時是成功大學的臺灣省立工學院時代,美國普渡大學協助成大的發展,其中最具體的就是成大未來館前身,建造於1957年俗稱K館的總圖書館,圖書館由陳萬榮、王濟昌、吳梅興與美籍客座教授顧問傅利爾共同設計監造,為古都府城帶來一棟當時流行的現代主義建築。

在勝利校區東邊的自強校區裡,可以見到有高突構造的航太宿舍,當代建築師李祖原1988年所設計,高突構造是屋頂平台,以抽象之中式雲紋曲線表現,李祖原後來的作品在強調屋頂突出物,成為其重要的特色,可與台北101、高雄85大樓、台南中國城(已拆除,現河樂廣場)來比對。

勝利校區的未來館

勝利校區的未來館,又稱舊總圖或K館,建築以長、短棟組成為T形平面,短棟部分東、西設置斜面遮陽條防日曬,長棟東邊大樓梯直通二樓為主入口,樓梯下方亦有入口,並設有通廊連結西邊一樓次入口。

室內以大跨距懸臂樑使柱子內推,讓正立面可以使用大量玻璃水平開窗,營造出「空體」的國際式樣,是台灣相當經典的現代主義作品。另外,本建築因有美籍顧問的協助,設計圖說、施工方式及材料均是美式,對台灣戰後建築有很大影響。

成大博物館

成功校區的成大博物館,在台南高等工業學校時為本館,建於1933年(昭和八年)原為有中央棟兩樓及東、西翼一樓的一字型建築,1977在數學系使用期間,增建東、西翼為兩樓成今貌,中央棟有設置車寄,外牆覆棕色十三溝面磚,屋頂有通風塔。本館建築,無明顯及繁複的西方歷史建築語彙,為西方歷史式樣過渡到現代式樣形制。

戰後所建的行政大樓現為數學系館,南、北、西三側有長距之造形遮陽條。日本時代建的機械工學科、電氣工學科、應用化學科三科系館,正立面均已增建兩樓,機械工學科現為工程科學系,一樓圓拱廊仍維持原貌,增建大致與原建築風格相同。

步行離開成功校區走在大學路上,兩旁是綠意盎然的羅望子,再回首成功校區的成大博物館與勝利校區的成大未來館,標誌了成功大學的兩個重要時期,即台南高等工業學校的日本昭和時代,及至戰後國民政府來台的美援兩個時期,這兩棟建築各自呈現當代不同的樣貌,讓人們直接感受時代之輪的轉動。

台灣幾何現代建築

稱為古都的台南舊城區,不管是居住在此的人亦是造訪的遊客,對這個城市風貌相信在感覺上並不是那麼「古」或「舊」,舊城區除幾處的文化聚落景點,街路小巷幾乎是現代樣貌的店鋪住宅及大樓,也就是現今所見古都台南的樣子,實際上戰後的現代風貌。

多年來文化愛好者對戰後建築,大多以觀感不佳美感不足的論點陳述,甚至冠以「華國美學」較不客觀的蔑稱。其實講求幾何造形的現代建築,在日本的昭和時代已開始出現,尤其以1935年(昭和十年)舉辦的「始政四十周年記念臺灣博覽會」多處展覽館及設施,可見幾何構成的現代建築已出現在台灣。

美援後融入混凝土工法

之後1945年二戰期間,台灣多處城庄遭遇美軍大規模空襲轟炸,在台南舊城區造成人員傷亡,市中心多處嚴重毀壞,各種官方、民間及文化建築遭受相當的損失,及至戰後市街的重建,與1951年美援所帶出的經濟起飛成果,美援成果不只在經濟上,同時引進現代建築還有其交流與教育,再者現代鋼筋混凝土等材料工法普遍應用,形成今日人們所見的水泥都市景象。

可惜現代建築美學教育之於社會大眾普遍不足,由於工法材料便利形成現代建物的浮濫,這些建築不只出現台南,當然也在台灣各鄉鎮及都市。另一方面,建築師與出資者及市場對設計的妥協等諸多因素,導致大眾對現代建築無感甚至感覺不佳。即使如此,在鄉鎮及都市裡亦存在著值得大家品味學習的現代建築。

台南教會建築

在台南舊時的街道紋理中,教堂是現代建築值得觀察的重點,有的運用現代工法形塑傳統外觀,但也有教會的建築明顯展示了現代主義,如民族路教會,原是日本時代「日本基督教台南教會」,由日人細川瀏牧師設立。

大學路上的基督教浸信會恩慈堂擴建於1971年,建築師為王秀蓮,建築空間簡單大方,外觀由幾何方形量體組成,立面覆洗石子,西側三層高的方塔為建築焦點,上置拉丁十字架,二樓禮拜堂講台後方有洗禮池,教會整體呈現樸實的氣氛。

戰後1945年更名為民族路教會,之後再加入台灣基督長老教會體系迄今。現今民族路長老教會,樣貌是拆除日本時代會堂後於1960年所建的第二代會堂。教堂正面以兩個方形量體構成,白色高聳的方形塔結合主要出入口,形成本建築一個相當的重點,即一種非中軸的機能取向動線型態,雖說是現代風格,但褐紅磚牆的五面尖拱窗,方塔的大尖拱窗,巧妙的導入西洋教會哥德風的傳統語彙,此外會堂後方是雙斜大屋頂,這些使建築朝多風格融合的企圖展現無遺。

「水」字花格磚

此外,大井頭附近民權路二段、永福路二段路口的平和齒科醫院,這棟三層樓高的隅角建築,隅角立面對西南方,推測因防西曬的緣故,只開了左右兩側的長狹形開窗,減少日照並利用此一立面製作平和齒科等大字廣告,醫院兩側二、三樓有水平開窗,開窗上下的秀面有洗石子的長形三角疊合的幾合立體裝飾,白色凸線框起建築外觀,展現幾何層次感。

位於台南溪北的新營,復興路的魚市場,這棟 1965 年的建築除了以方形量體形塑外觀,亦可見水平遮陽條及大量花格磚運用,二樓中央棟外觀還裝飾了兩條魚與垂直條行成視覺上的「水」字,呼應場所的屬性。

民權路上建於 1958 年的新營天主堂,設計者是瑞士籍天主教白冷會神父費宥諒,方形鏤空鐘塔巧妙融入十字架,整體外觀大膽以全部方形幾何形塑,建築本身採側面入口,對應戶外庭園的廣闊空間,體現非中軸的現代建築的精神。以上在大台南的南北都市案例,這些現代或後現代建築都是呼應一個時代的佳作。

認識台灣城市街庄

台南社區大學與NaNa通自2018年以來,雙方合作之〈大隱於市的街屋們—現代建築及人文歷史見學〉走讀活動,取名因由是我們熟悉的街道中,不管在大馬路及巷弄內的街屋建築,彷彿不注意下隱藏在都市裡。

在貴古賤今及棄舊揚新的論調中,能有中道不極端的眼光來認識城市,並瞭解各時代的好建築,畢竟建築是街道的基本單元及主要印象,從古都台南豐沛的人文為底,開始來重新認識新舊並存於台灣的每個城市街庄。

因著基督信仰,感謝耶穌的恩典!(昀恬/輯)

《大隱於市的街屋們》
作者:家永實, 王茗禾 (NaNa通文化社團發起人)
出版社:蔚藍文化

其他書訊: 
《有溫度的品牌行銷》
作者:葛雷格.霍夫曼
出版社:時報出版

本書作者霍夫曼於1992年以實習生的身分進入Nike,27年來,靠著與眾不同的創意與毅力,最終成為行銷長。他是Nike創新策略背後的主要推手,透過說故事和群眾體驗,成功帶領Nike攀向一座又一座品牌聲量的高峰。

27年來,霍夫曼在Nike擔任過行銷、設計和創新的領導職。他負責監督Nike的品牌傳播和體驗,協助Nike鞏固身為現代出色品牌故事講述者的角色,以及數位和實體品牌體驗先驅者的地位。在每一次重大的全球運動賽事中,他是Nike背後的策略和創意的主要推手,推動了Nike的熱賣產品和創新行動,並協助建立了Nike運動員的品牌。

《有故事的中國傳統色》
作者:曲音
出版社:原點
作者利用大量圖片,解釋這些你在故宮文物中看到的顏色由來,及脈絡分析,每篇文末更提供過去與今天的時尚設計案例。讓你不只看懂這些過去在古典文學中讀到的色彩名詞,更能在今天繼續活用。

曲音中日傳統色彩研究者,獨立策展人,「若啃肉文化」創始人,先後畢業於中央美院附中、中央美術學院版畫系,獲碩士學位;現任教於北京聯合大學藝術學院,博士就讀於中國藝術研究院,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傳統色彩及古代繪畫史;在《美術》、《美術觀察》、《日本色彩學會誌》等國內外學術刊物發表多篇論文。

《放電魚小學堂:電從哪裡來?》
作者:TDG電氣指導會
出版社:台灣東販
本書將介紹我們日常生活中的電學現象的原理機制,以及發現這些現象的歷史人物,同時還收錄了運用這些電學原理的實驗。歷史上的偉人們都十分尊敬彼此,並滿懷熱誠地用自己的理論去挑戰前人的理論。
本書使用了大量插圖和圖片,讓你能在學習時享受視覺上的樂趣。實驗中所用的也都是貼近日常生活的事物。希望你不是只用腦袋記住電學現象,也能通過實驗用身體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