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林打獵之29》寄史實於武俠虛構的《北京俠隱記》

魏國彥 2025/05/19 18:40 點閱 519 次
作者張北海先生(右)《俠隱》首發版是由大陸的上海人民出版社於2007年出版(左圖1),出版社新經典文化2018年出版(左圖2)。(網路截圖)
作者張北海先生(右)《俠隱》首發版是由大陸的上海人民出版社於2007年出版(左圖1),出版社新經典文化2018年出版(左圖2)。(網路截圖)

八零年代我在美國留學,喜讀香港出版的「七零年代」月刊,因為裡面有世界各國華人知識分子的文章,論述時事,品評文化,緬懷史實,煮酒論英雄。其中一位作者,張北海,每每引起我的注意,他寫的是「紐約屋簷下」或「紐約傳真」這類的文章,散文類型,文筆雋永,每每讓我有剪下收集的衝動。

九零年代我回到台灣,對於他,也就慢慢相忘於江湖之上了。直到最近在舊書店看到他寫的一本武俠小說《俠隱》,買下細讀,再度領教他的文字魅力,愛不釋手,夜不成寐。

看張北海的《俠隱》

小說頗厚,510頁,講述民國二十五、二十六年青年俠士李天然在故都北京穿街走巷,快意恩仇的故事,全書以武俠小說的報仇主線串起來的是民國二十六年中國全面抗戰前後的北京現場。上網搜尋之下發現這本書的首發版是由大陸的上海人民出版社於2007年出版,後來在2018年由導演姜文改編拍成「邪不壓正」電影上映。

搭著這波電影熱潮,台北的「新經典圖文傳播公司」重新排版出書上市,封面很漂亮,故都的夜色,市街弄巷灑金似的燈光,星星點點,配上名作家張大春的書名提字,點染俠客深夜屋頂上窺視的水墨寫意,飛鳥在初曙的天際遨翔,死亡的幽靈翩飛,動與靜的對照,一觸即發的危機,盡在不言中。

仇家藏哪裡?

如果抱著一般讀武俠小說來看這本現代武俠肯定要失望了,故事開始好久都沒有一絲武打,也沒有死傷也沒有驚喜,只有一個單純的懸念──仇家藏哪裡?在故事展開的同時,我們看到一個復刻的,精雕細琢的故都北京。男主人李天然白天穿街走向,晚上穿著黑色的夜行衣,順牆跟輕步緩行,從東四南大街,轉煙袋胡同,去探視心儀的女人;往安定門大街,去福隆寺,轉上炒豆胡同,倏地翻牆上屋,匍匐在屋脊瓦稜的黯影間觀察。

窺伺羽田家住宅:
「前院東房沒燈了。南房的燈也滅了。內院北房大廳黑著。就只剩下東邊窗上還透點亮光。風越吹越冷。那個穿旗袍的?看樣子是住下來了。
東窗也黑了…李天然輕輕爬到德玖師叔那邊。他沒有言語,只用手指了指前院。」

眼前的任務

類似的場景在好多個屋頂上重複,夜闌人靜,他與師叔在黑暗死寂中靜靜等待,默默觀察,找自己前世的記憶,打算眼前的任務,逐漸展開的是江湖隱者的生命選擇與民族興亡關鍵時刻的自我定位。

「隱」也不只是夜間的黑衣隱身,更多時間是以一個週刊英文編輯的身分隱身於社會之中,周旋於外國記者、洋醫生、軍閥、政客、老闆、社交圈名女人、日本特務、大少爺、闊家小姐、裁縫、食肆、攤商販夫走卒之間,李天然探查線索、助人為善,看盡蘆溝橋事件發生前後的人間百態,人生抉擇與生離死別。

「俠」的精髓在一個「隱」字,他白天隱藏自己真正的意圖,搜循線索,看似虛偽,又處處不離俠義道,濟弱扶傾,有時被揍、被刑求,還要忍住功夫拳腳。小說的張力表現於長久的安靜、隱匿、與窺伺,與瞬間爆發的霹靂行動。因此,大部分的文字在描述「隱」,少量武功的驚爆於那電光石火的一刻。

中國大陸作家阿城的書評說得好:

貼骨到肉的質感

「國際、國家、民間的複雜關係令人驚異,其中個人武功能力展現得又合理又不可思議,是那種貼骨到肉的質感,不涉此前武俠小說一目十行的陳詞。果然好看。」
抗戰峰火前夕的北京,既家常又詭譎,故事從前一年的中秋節開始,西安事變,經過隆冬的除夕大年夜到元宵節,到殘雪漸去,春暖花開,到清明端午,一直到日軍挑釁,蘆溝橋抗戰槍響,宛平失守,日軍荷槍實彈魚貫入城。四季流轉中,傳統江湖在家國巨變中逐漸失去根基,拳腳刀劍在大砲機槍的現代武力下黯然失色,夕陽餘暉中,古典的武俠精神與技藝在縫隙中扮演私人立場與國家大義上所能做的最後關鍵一擊。

「聶隱娘」的場面調度

故都北京小衚衕巷弄如同迷陣,小戶人家各有風情與堅守,以及老於世故的圓融。這本武俠俠小說毋寧是一幅北平抗日戰爭爆發前夕的浮世繪,豪門大院樹影間的說書唱戲,雍和宮磕頭燒香的香煙繚繞,華洋雜處耶誕舞會的衣香鬢影,北京東站送別「火車突然響了一聲氣笛,噴出一團白霧,開始動了」的怦然心動,讓我們回到那個古典的真實情境。
而俠者的行動總是在長久的隱忍與隱藏中突然現身。張北海的文字讓我們聯想起侯孝賢電影「聶隱娘」的場面調度,口白的講究、場景的光影,生活的細節,成為故事的主要肌理,也是讓人沉浸其中的美學內涵。

心急的人看「聶隱娘」會睡著,讀這本《俠隱》會丟開,因為這書與電影都偏離了一般武俠類型的主觀期待,而這本「武俠小說」《俠隱》的文學價值也在這個層面上體現。

彷彿夢遊者的旅行

台灣留美教授王德威為這小說寫了個導讀放在書末,標題是《夢回北京》。他這樣說這本書與作者張北海:
「這本小說的人物是虛構的,但小說所涉及的歷史現實都是真實的。」
「這彷彿是夢遊者的旅行:他找的是有關自己前世的今生印記,夢回北京的線索」

我上網查了張北海的身世:
張北海本名張文藝,祖籍山西五台,1936年生於北京,父親張子奇曾經在山西響應辛亥革命,後留學日本,跟馮玉祥的西北軍有深厚淵源。1949年張北海隨家人移居台灣,師從葉嘉瑩學習中文,就讀於台灣師範大學,1962年到洛杉磯深造,攻讀南加大比較文學碩士。1972年考入聯合國,遷往紐約。張北海於2021年在紐約家中過世,享壽86歲。

消息是由新經典圖文傳播公司總編輯葉美瑤披露,她在臉書表示,這項死訊是由張北海的姪女張艾嘉(影星)轉告親友,說他平靜離去,沒有痛苦。

我用了三個晚上在枕邊讀完小說,此刻以此文向神交半世紀的偶像張北海先生告別:江湖路遠,夕陽西沉;燕子李三,留名今天。

捐款成為醒報天使

由於熱心人與支持者的捐款,醒報的深度報導與客觀評論都是免費閱讀的,希望你也能加入「醒報天使」的行列,小額支持。我們會寄給您抵稅收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