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吃下肚的食物會影響腸道內各式菌種的比例,但殊不知這些菌落也會改變人類的飲食習慣。《生物實驗》期刊最新發表報告指出,腸道內數以百兆計的細菌為求生存,會影響人類的食欲及攝食習慣,促使人類吃下有利於部分菌種...
針對媒體報導,前衛生署副署長李龍騰曾說,國內醫院過去從未針對伊波拉病毒進行防疫演練。疾管署副署長周志浩澄清表示,台南的感染症防治中心過去2年已多次模擬伊波拉疫情因應措施,也曾在機場轉送防護需求更高的H1N...
國內糖尿病患竟有3成曾出現頭暈、畏寒,甚至失溫、昏迷等低血糖症狀。糖尿病學會理事長許惠恒14日指出,糖尿病患者若血糖值驟降,嚴重可能致死,需立刻補充糖分。北榮教研部主任林幸榮也表示,低血糖會提高心血管疾病...
別再害怕基因改造(genetic modification)作物了,因為基因修飾(genetic editing)作物的時代即將來臨。義大利聖米契農業中心團隊發表於《生物技術趨勢》期刊的報告指出,基改作物...
因飛航時差、夜班造成的失眠或作息失調,已出現新的解決方法。美國加州沙克研究中心團隊發表於《eLife》期刊的研究發現,透過調節大腦中「Lhx1」基因及「血管活性腸胜肽」荷爾蒙的運作,可將生理時鐘「撥回」正...
操作便利的家用大腸癌篩檢試劑,或有助於提高早期發現的比例。 美國食品及藥物管制局(AFDA)日前核准一款家用大腸癌篩檢試劑,結合傳統篩檢糞便殘留血液的方式,並偵測多種與大腸癌相關的基因,可及早發現生...
會引發多種癌症的「Myc」蛋白,終於出現「剋星」! 美國斯克里普斯研究中心團隊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刊》的研究發現,一種稱作「KJ-Pyr-9」的小分子物質,可阻礙Myc蛋白運作,避免腫瘤惡化。 ...
男性洗澡時,若在睪丸摸到硬塊或發現睪丸大小改變,需小心罹癌。高雄榮總泌尿科主治醫師簡邦平指出,睪丸腫瘤並不會引起疼痛感,若發現外觀或觸感改變,需立即就醫,接受超音波診斷。中榮泌尿科主任歐宴泉表示,只要早期...
失眠者不一定都要吃安眠藥,只要在「對的時間」曬太陽,也能幫助夜間入眠。衛福部食藥署13日公布國人2013年安眠藥用量,高達3億2700萬顆。睡眠醫學會理事長林嘉謨指出,安眠藥並非治療失眠唯一的方法,部分生...
透過增加精子內1種特殊蛋白,或可提高人工受孕機率。 加拿大女王大學團隊發表於《美國實驗生物學聯合會期刊》的研究指出,不孕症的原因之一,可能是男性精子內的蛋白質「PAWP」不足,即便精卵結合,受精卵也...
「每位衛福專業獎章得獎者背後,都有動人故事。」衛福部長邱文達12日頒發衛福獎章,表揚前考委胡幼圃、台大醫學院長張上淳、菸害防制聯盟發起人溫啟邦、善牧基金會執行長湯靜蓮修女等24位人士。前北市家暴暨性侵防治...
旅遊、聚餐、外出打牙祭時,請認明通過衛福部「食品良好衛生規範(GHP)」評核的店家。衛福部長邱文達12日宣布,該部授予「餐飲衛生分級評核標章」的優良餐飲業者已突破萬家,無論在食材、環境、設備、人員衛生等方...
市售鈣片吃多了,身體不見得能全部吸收,反而會造成身體負擔。消基會12日上午公布抽檢大台北市售27件鈣片商品,發現除2件不符標示規定外,另有3件商品不符合礦物質鈣含量規定,甚至提供錯誤的每日攝取量基準值。清...
足球比賽中一記精采的「頭槌」破網得分,經常成為整場比賽的亮點,甚至是賽後觀眾津津樂道的話題,屢屢以頭槌立功的德國老將克洛澤,還獲得「頭槌王子」的封號。但神經醫學專家卻警告,長期以頭擊球恐對腦部造成重大損害...
日本東海大學團隊研發出一種「奈米級」材質,可完整貼附傷口,不受皺紋、關節等部位的不規則表面影響。 東海大學助理教授岡村洋介日前在「美國化學學會」年會上,發表有關新式人工敷料、人工皮材質「奈米片」(暫...
光喝水、不吃飯,絕非理想減重方法。長春診所院長劉伯恩指出,僅喝水飽足感很短暫,對減重無實質幫助,但有民眾拚命喝水,反而出現腹瀉、無力、頭昏等症狀。董氏基金會營養師呂蕙如亦表示,只喝水短期內體重雖可能略減,...
手指甲莫名增厚,抗黴菌藥物治療卻未見效,要當心不是罹患灰指甲,而是「甲板下鱗狀細胞癌」。北榮皮膚部主任劉漢南強調,此癌症極罕見但不難治療,可透過切除部分或全部甲床根治,除非因延誤手術時機,癌細胞已侵犯指骨...
嗜喝咖啡,竟然有預防耳鳴的效果。 美國哈佛大學附設布萊根婦女醫院團隊發表於《美國醫學期刊》的研究指出,長期大量飲用咖啡的女性,較少發生耳鳴狀況。 研究人員追蹤逾6萬5000位30至44歲女性達...
針對國內媒體報導指出,一般使用「優碘」為擦傷、挫傷等傷口殺菌、消毒,反會延緩傷口癒合;台大皮膚部主治醫師朱家瑜表示,優碘雖可能一併殺死負責修補傷口的皮膚細胞,但細菌感染引起發炎,才是不易癒合的主因。 ...
對60歲以上民眾而言,「一日之計在於晨」可是有科學根據的。 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團隊發表於《心理學及老化》期刊的研究發現,60至82歲的年長者,在上午執行需要思考的工作效率較佳,也較不容易分心。多大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