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美再掀貿易風暴,熟悉的劇本捲土重來,不再令人意外。美方祭出100%關稅,大陸祭出稀土禁運,全球市場應聲震盪,投資人信心瞬間凍結,如骨牌般衝擊股市。這場看似雙方「你來我往」的經濟喊價,更深層卻反映了一種即將潰堤的國際秩序與區域不安。
美中心理戰
美國總統在宣布關稅措施的同時,對原訂的「川習會」表態反覆,一邊聲稱「無必要會談」,一邊又表示「會議未取消」,這樣的矛盾策略,不只是外交籌碼,更是一場典型的交易心理戰。對中方來說,這場威嚇或許並非第一次,但破壞力不減反增。若真加徵100%關稅,根據預估,美國對中國進口商品的平均關稅將飆升至150%以上,將是一場橫掃傳統貿易與供應鏈的巨變。
中國則反擊以稀土出口管制,這正是美方在敏感軍工與高科技產業的命門之一。雙方如同鬥獸場中的對峙猛獸,各自傷痕累累卻又難以脫身。正如外媒比喻,美中如今如同「準備離婚卻仍同居」的怨偶,誰都難以放手,卻又日日爭執。
在巨浪間的孤舟
在這場全球巨獸交鋒之中,台灣再次被推上最前線。既是科技製造核心、又是地緣戰略的關鍵節點,我們如同夾在巨浪間的孤舟,一旦潮流反轉,波濤洶湧便足以吞噬一切。過去幾年,台灣試圖在兩大強權之間尋找空間,自詡價值同盟,試圖爭取民主世界的聲援與認同,但事實不若宣傳樂觀。面對重大經貿協議談判,台灣多次遭遇冷對待,國際現實終究還是基於利害而非理念。
這場潛在的貿易海嘯,被形容為一座座「堰塞湖」的壓力源正在集結。這不僅是經貿領域,更是內部結構性的病灶。
立法院長在國慶大典發言時提及多項被視為「不宜公開」的議題:低薪問題、能源政策的意識形態化、去中化導致的戰爭風險、光電板破壞山林、非法開發、美中關稅談判不透明的犧牲空間,並警告這些都是台灣社會中看不見卻可能致命的隱形堰塞湖。
真實的人民情緒
此番發言雖引發執政黨強烈反彈,但卻意外獲得民間強大回響。比起制式官腔與空泛願景,這些來自社會底層的焦慮與憂心,才是真實的人民情緒,更是一種對官方長期迴避問題的不滿累積。
這樣的氛圍並非無的放矢,當總統在國慶演說中仍強調民主自由與國際價值聯盟,而企業界面臨的是無法落地的自由貿易談判、勞工面對的是薪資停滯與生活成本壓力,雙方彷彿處在兩個不同世界。
政治人物若仍沉醉於國際道義與政黨廝殺的迷思,而不誠實面對產業外移、人才流失、科技斷鏈、經濟通縮等結構性危機,將如同坐視堰塞湖的壓力節節上升,最終潰堤難以收拾。
不是備戰而是戰略調整
歷史總會在類似場景中重複,「水可載舟,亦可覆舟」,人民的支持是一時的,唯有真正理解民瘼、積極改革,才能永續執政。當中美之爭成為時代背景,台灣若只想靠口頭支持存活於縫隙之間,遲早會被擠壓得連喘息空間都沒有。
與其期待外援,不如主動自救。面對可能進一步升高的關稅與科技封鎖,我們需要的不是「備戰」的口號,而是全面戰略調整。政府必須預作準備,包括擴大非美市場佈局、協助企業轉型內銷、加強供應鏈自主能量、打造更有韌性的數位與能源基礎設施。但更需要的是政治人物跨越政黨本位,以共識為前提推動結構改革,讓民眾在風暴來臨前,擁有一艘真正堅固的船。
最深的黑暗,是黎明前的夜色,但那道黎明之光,不會自動到來。台灣需要一場真實的清醒與集體行動,讓堰塞湖成為新生之源,而非毀滅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