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經人語》談美國農業部長自嗨的「貿易勝利」(徐世勳)

徐世勳 / 台灣產業關聯學會名譽理事長、台大農經系前所長 2025/10/21 14:00 點閱 398 次
美國農產品
美國農產品

風水輪流轉,大家可能不知道,美國的農產品國際競爭力已日漸衰微,其國際農產貿易已由過去的巨額順差翻轉為巨額逆差。根據最近美國農業部的貿易統計資料,美國曾是世界最大的農產貿易出口國,但自二○一九年首次出現十億美元的貿易逆差後,一路逆轉,至二○二三年已達兩百一十億美元的農產貿易赤字,而且這赤字還在繼續攀升中。

主要關鍵在全球農產供應鏈結構的轉變、嚴重缺工以及生產成本的提高,美國已日漸喪失其農產貿易優勢,尤其是在黃豆、玉米、棉花、生鮮蔬果、牛肉、禽肉等,不敵巴西、阿根廷、墨西哥及澳洲等國。以黃豆為例,二○二三年巴西的出口量約為美國的兩倍,已躍升為世界第一出口大國。

我國四年買一百億美元

在此情勢下,台灣「農產品貿易赴美友好訪問團」在農業部長陳駿季率隊下,日昨在華府與美國穀物業者簽署採購意向書,承諾在未來四年採購美國黃豆、玉米、小麥與牛肉,總金額高達四年一百億美元,比過往採購金額成長二十五個百分點。

美國農業部長羅林斯隨即在「X」平台(前身為社交網路服務平台「推特」)貼文指出,這是美國的「貿易勝利」,這一百億美元的採購金額對美國的農民和畜牧業者來說將足以「改變遊戲規則」;羅林斯還自嗨說,美國的生產者將由守轉攻,再次領導世界。

過去以來美國一直是台灣黃豆、玉米及小麥三大重要穀物進口的主要供應國。平心而論,羅林斯自嗨的「貿易勝利」、「美國的生產者將由守轉攻,再次領導世界」,並不是憑真本事、真功夫,而是憑其在美國二三二條款的「國安關稅」結合「對等關稅」20+N高稅率的夾殺恫嚇下,改變貿易的遊戲規則。無須談判,無須「感謝」台灣,得來全不費功夫。

補貼進口黃豆 全民埋單?

問題是,這種違反市場機制的遊戲規則改變,對台灣而言,將產生農產進口國之間的替代問題,我進口來源平白無故地受到無謂限制。以黃豆為例,眾所周知,巴西、阿根廷黃豆出口價格比美國的還便宜,若要業者增加來自美國進口成長二十五個百分點,這進口差價可不是小數目。

雖說台灣進口黃豆的關稅是零關稅,且政府為穩定物價,已多次公告調減或免徵五個百分點的營業稅。目前稅賦減免工具皆已盡出之際,是否要將此差價轉嫁給終端消費者負擔,還是想動用納稅人的錢來「補貼進口美國黃豆」?反正都是全民埋單。不過,農業部之前「進口補貼雞蛋」的殷鑑猶在,值得三思。

國產雜糧產業發展方案

其次是農產品進口與國產間的替代問題。農業部自二○一六年起推動「大糧倉計畫」- 推動國產雜糧產業發展方案,輔導休耕地活化及水稻田轉作雜糧(包括黃豆、小麥、玉米),俾以提高我國糧食自給率、降低食物里程及達成節水目標。政策立意雖然良好,但進展緩慢,成效一直被檢討中。在我未來四年大幅增加採購美國黃豆、玉米、小麥與牛肉的承諾下,未來是否應該改弦更張,也必須思考。

對愛護國產糧食的我們而言,羅林斯的「貿易勝利」雖是苦果難嚥,但退一步想,也提醒我們,糧食安全不等同糧食自給率。既然國產的成本遠高於進口價格,增產面積也有限,或許糧食安全的概念應與國際(尤其是美國)接軌,國際農產貿易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實現糧食安全的手段,不宜偏廢。

(作者徐世勳為台灣產業關聯學會名譽理事長、台大農經系前系主任兼所長)

捐款成為醒報天使

由於熱心人與支持者的捐款,醒報的深度報導與客觀評論都是免費閱讀的,希望你也能加入「醒報天使」的行列,小額支持。我們會寄給您抵稅收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