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色電影院》1950年代的臺灣是甚麼面貌?

藍祖蔚 / 資深電影人 2025/11/12 20:15 點閱 85 次
復古戲的三輪車多數只是背景道具,《大濛》 卻是穿針引線的魔法棒。( 電影劇照)
復古戲的三輪車多數只是背景道具,《大濛》 卻是穿針引線的魔法棒。( 電影劇照)

《大濛》重現了1950年代的臺灣(很多我童年的記憶),美術指導王誌成該記大功。
光從陳玉勳導演的鏡位構圖來看,你就知道《大濛》的美術團隊做了多少功課,前人踏過的足跡,他們不但重新巡訪,更豐潤了時代細節。


”AA”

想起李行的《街頭巷尾》

還記得李行導演1963年的《街頭巷尾》嗎?電影鏡頭跟隨三輪車伕曹健的背影,在天色初萌時節,穿過小巷,來到匯聚大江南北人丁的大雜院;2025年《大濛》的趙公道(柯煒林飾演)同樣騎著三輪車來到同款大雜院時,你猛然撞見了《街頭巷尾》。

類似的木造房舍、廊柱、用棍子撐開的窗板……時光悄悄滾動了60年,讓2025年的新舊世代影迷都得能重見/重溫1950年代的老台灣。

To see is to believe,李行在1963年銘刻下的舊時光,提供多珍貴的時光參數。有經典可以參酌,當然要用力取經,大雜院的第一顆鏡頭就是經典復刻,鏡位不只是向經典(李行)致敬,更是向時代敬禮。

舊市集與舊車站

大雜院當然還不夠,還得要有舊市集與舊車站。

舊市集換成王童導演登場。從《香蕉天堂》、《紅柿子》到《風中家族》,王童導演從記憶中撿拾的吉光片羽、從考據中堆砌的庶民食藝及擺設,在熙來攘往、吆喝叫賣、蒸氣瀰漫的場面調度下,規格更大更深、工程更難更繁,因為連那沒有鋪柏油的泥土地面都在呼喚昨天。

至於歌舞團的舞台前後、派出所的桌椅陳設、三軍總醫院的辦事櫃檯與窗框,甚至焚化爐的鐵管與木門……太多太多可以說古的舊日踏查。

大概只有陳玉勳、王誌成及《大濛》的美術組成員可以告訴你重建70年前的台灣有多吃力、又有多繁瑣,然後聽見觀眾的讚嘆聲時又有多開心。曾經在《天橋上的魔術師》喚醒中華商場的王誌成,應該開一堂課,分享他的海馬迴百寶箱,點點滴滴都是寶。

舊車站則是數位時代的科技,讓昔日台北車站重新活過來成了「mission possible」,看著方郁婷飾演的阿月拎著布祔走上館前路街頭,你會感謝進步科技的通靈點化本事。


”AA”

生活提煉出的鮮活劇本

油條是國民美食。《大濛》分到兩句台詞,不管是十根油條或者五根油條,完全不一樣的時間計算單位,不也是一款時代印痕,這是從生活中提煉出來的鮮活劇本啊。

最後,再回到三輪車吧。復古戲的三輪車多數只是背景道具,《大濛》卻是穿針引線的魔法棒。
光是煞車桿的作用和聲響,就可以勾動記憶鄉愁,更動人的是,有錢坐車、沒錢跟車,萍水相逢的亂世兒女,車前車後、車上車下,讓這款已經被人遺忘的時代工具回到他虎虎生風的時空座標中。


”AA”

To see is to believe,看見,就會更相信,要看見,除了肯花錢、還要有紮實的考據與重建功力,《大濛》中讓你看得眼花撩亂的細節,訴說著時光隧道的精雕細琢。


”AA”

捐款成為醒報天使

由於熱心人與支持者的捐款,醒報的深度報導與客觀評論都是免費閱讀的,希望你也能加入「醒報天使」的行列,小額支持。我們會寄給您抵稅收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