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視窗)普發現金回捐的邏輯謬誤

黃耀輝 2025/09/22 14:21 點閱 701 次
宗教界人士釋昭慧法師8月21日發起「拒領普發1萬,搶救國庫」的連署運動(簡稱救庫運動),呼籲行政院增設「回捐國庫,轉入國家續命專款」選項。(網路截圖)
宗教界人士釋昭慧法師8月21日發起「拒領普發1萬,搶救國庫」的連署運動(簡稱救庫運動),呼籲行政院增設「回捐國庫,轉入國家續命專款」選項。(網路截圖)

宗教界人士釋昭慧法師8月21日發起「拒領普發1萬,搶救國庫」的連署運動(簡稱救庫運動),呼籲行政院增設「回捐國庫,轉入國家續命專款」選項,引發社會的熱議。

附和政府選邊站

從社群媒體所反映的輿論來看,救庫運動負評居多;至筆者截稿時間(9.21的19點)止,網站上顯示只有214人連署,支持度可謂極其冷淡。
一個看似為成全大我的活動,為什麼會得到這樣子的結果呢?簡單地說,就是主事者的論述能力薄弱,過於「我執」,又打了太多政治的誑語所致。
就論述能力而言,主事者說立院「強行通過」普發一萬案,由於這筆「額外開支」未編入年度預算,政院「只能以舉債」應對,措辭和政院官員一模一樣,已經犯了選邊站的大忌。

經濟果實與民共享

眾所周知,普發現金的提案,早在2月財政部公佈去年稅收超徵5283億元,創下史上最高紀錄以來,民間就有經濟成長果實政府應當與民分享的呼聲,在野黨也盤點了蔡政府過去8年來,國稅稅收連年超徵約1.6兆之巨,有4千多億的累積歲計剩餘可以支應,而主張還稅於民列為重大優先法案。
救庫運動說立院「舉債大撒幣」,其實是扭曲真相。因為行政院在4.21還說因應川普的對等關稅,擬編列880億元為支持受創產業,卻在三天後的4.24在行政院院會上突襲、通過高達4100億的韌性特別條例,除了支持產業的支出擴大為930億之外,竟夾帶、偷渡了3170億元的龐大支出,包括國土安全1500億、補助台電1000億等,將累積歲計剩餘耗盡。

普發是稅收非舉債

在野黨為兌現2月已經掛號的還稅於民承諾,在韌性條例增列普發現金一人一萬的條款。設若行政院真誠全力支持受創產業,並和民眾分享經濟果實,而不夾帶鉅額不當的支出,韌性條例其實根本就不需要舉債。

簡言之,普發1萬依靠的是超徵的稅收,而造成舉債的是賴政府夾帶偷渡的不當支出。釋昭慧法師怪罪普發1萬造成「舉債」,根本就是聽信政院的片面說詞,倒果為因,指鹿為馬。
其次,主事者說普發1萬,會產生「掏空國庫」的後果,因為
1.債務沉重,世代受害,子孫無以為繼。
2. 對弱勢幫助有限,反而擴大貧富差距。
3. 從中央到地方爭相撒幣,財政紀律全面鬆動。
4. 國家體質虛弱,一旦天災或戰禍,將陷入重大國安危機!更是自相矛盾,不知所云。

稅本來就是取之於民,用之於民,錢普發到國人手上,沒有外流到國外,刺激消費,擴大內需,有助於發展經濟,怎是掏空國庫?

誰債留子孫?

所謂的債務沉重,主事者可能沒注意到,民進黨政府連年稅收超徵,卻沒有積極還債,只勉強符合公共債務法還債的基本要求,僅將稅收的5%多一點用於還債;還拼命編列高達2.57兆的特別預算(全靠舉債),結果蔡政府八年來債務不減反增了7千多億。害子孫無以為繼的正是民進黨政府。

而所謂的「對弱勢幫助有限,反而擴大貧富差距」,更是邏輯錯誤。同樣一塊錢,對窮人的邊際效用遠高過於富人,這是基本常識。1萬元對富人可能無感,但對窮人的幫助卻很大,依靠信眾捐贈善款的宗教人難道不知?何況「貧富差距」,一般都用高所得者的平均所得當作分子,除以分母的低所得者的平均所得,普發1萬讓分母的窮人所得增加1萬,和分子的富人的所得增加1萬,在算術上就是縮小貧富差距。因此,普發現金應該是縮小貧富差距才對。

領一萬成共業?

最後,主事者說「看到媒體報導很多街坊說「當然要拿」,認為民間已被誤導,顯示「認知作戰」的力量太可怕了,把大家弄到「更深的共業」中,更是令人駭異。不能以理服人,出家人還將政治語言「認知作戰」朗朗上口,還以偏向執政黨的口氣,把想領1萬元的理性民眾,講成貪財的台灣人,看不到出家人「慈悲為懷,普渡眾生」的器度和格局,這不是平添鬧劇,自尋煩惱嗎?

奉勸這位法師,如果真覺得普發現金是掏空國庫,債留子孫,就只要講出「不要領」這三個字就夠了。因為民眾不領,錢就留在國庫,就直接達到你期望的目的了。扯什麼「回捐國庫,轉入國家續命專款」,根本就是增加行政成本,脫褲子放屁還浪費資源,「本來無一物,到處惹塵埃」?

捐款成為醒報天使

由於熱心人與支持者的捐款,醒報的深度報導與客觀評論都是免費閱讀的,希望你也能加入「醒報天使」的行列,小額支持。我們會寄給您抵稅收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