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醒報記者游清淵台北報導】核三重啟公投案 24 日開票未達通過門檻。工商團體代表表示,尊重投票結果,但台灣製造業要好,一定要有合理電價,也要供電穩定,沒有核電做不到,盼政府思考在經濟有利前提下發展能源政策、修正能源政策。學者則表示,共識問題未解,但未來仍應多元供應能源。
應重新檢討能源政策
核三重啟公投同意票434萬1432張,不同意票151萬1693張,同意票雖多於不同意票,但未達1/4通過門檻的500萬523張票,公投結果為不通過。
總統賴清德晚間在總統府就投票結果發表談話表示,公投雖沒通過,依然尊重公投結果,並且理解社會對於能源多元選擇的期待。核電廠是否重啟程序上有「2個必須」,第1是核安會必須依法訂定安全審查程序辦法,第2是台電必須依照核安會訂定的辦法,進行自主安全檢查。
三三會理事長林伯豐受訪時說,他贊同和碩董事長童子賢所說的論點,減碳也很重要,光電造成污染,應該重新檢討能源政策。
要確保供電穩定
林伯豐指出,台灣工業與製造業要好,一定要有合理的電價,也要確保供電穩定,沒有核電就做不到,呼籲政府好好思考如何對經濟有利的前提下發展能源政策,盼修正能源政策。
全國中小企業總會理事長李育家接受採訪時表示,核三重啟要通過公投門檻很難,可能很多民眾還不了解相關原則,但還是尊重公投結果。
李育家認為,雖然這次公投案未過,但未來如果隨著整體電力需求增加,核能技術也更加成熟,核能議題仍應持續討論。
共識並未達成
中經院綠色經濟研究中心副研究員陳中舜表示,雖然同意票大幅領先不同意票,但未過通過門檻代表仍存爭議,而賴總統強調核安、核廢、社會共識三原則,共識未達成,「未來還是很模糊」。
陳中舜解釋,討論核電關鍵之一是核安確保,須兼顧制度與技術面,也就是說,除了技術檢驗之外,也要能走完所有程序才能確保安全,但在沒達成共識情況下,存在諸多不可控因素,當中不乏政治影響,否則按台電過去經驗,從送出報告、核安會審查到重啟維護等作業,最快兩年內可完成。
考量社會接受度
台經院研究五所所長陳詩豪認為,探討能源安全時,還要考量社會對這項能源接受度,否則只會增加台電電源規劃變數,例如核四當時遲未啟用,的確造成北部供電壓力,直到大潭燃氣機組上線才好轉,也導致基隆協和電廠碳排高、效率低的重油機組一直無法退役,「油轉氣」時程只好延後。
陳詩豪分析,重啟成本確實較新建核電廠低,因設備投資已幾乎回收,但大型核電廠面臨較大問題是,一旦停機衝擊波很大,這也是為何能源規劃力求分散、多元化。
核安會子法公告後,台電將啟動自我安全檢查,最快1年半可完成。莊秉潔提醒,公投主文強調核三「無安全疑慮」為運轉前提,地質界權威認為核三廠下有斷層,為確保安全無虞,可能還要增加拆廠開挖經費,加上大部分擁核者同意以乾貯作為最終處置方案,又會進一步推升攤提費用,須考量成本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