螞蟻分工不偷懶 團隊合作效率更大

莊宇欽 2025/08/18 13:47 點閱 254 次
澳洲研究指出,螞蟻在團隊中能做出更多個人貢獻,甚至能克服人類分工所產生的林格曼效應。(維基百科)
澳洲研究指出,螞蟻在團隊中能做出更多個人貢獻,甚至能克服人類分工所產生的林格曼效應。(維基百科)

【台灣醒報記者莊宇欽綜合報導】螞蟻比人類更擅長團隊合作!普遍來說,隨著團隊規模的擴大,每個成員的努力實際上可能會減少,但澳洲研究卻指出,螞蟻在團隊中能做出更多個人貢獻,甚至能克服人類分工所產生的「林格曼效應」。

林格曼效應分工

大眾科學》報導,「林格曼效應」為一種群體活動現象,其認為團隊合作通常能夠提高團隊績效,尤其是在體力任務方面。然而,無論是人類還是非人類動物團隊,隨著團隊規模的擴大,每個成員的努力實際上可能會減少。

對此,麥覺理大學行為生態學家史都華森及其團隊針對黃猄蟻 (Oecophylla smaragdina) 進行研究,以試驗其是否受到林格曼效應的影響。黃猄蟻為織工蟻屬下的物種,並分佈於非洲、亞洲和澳洲,其透過織工蟻鍊的方式,將樹葉傳遞到空中以建造多葉巢穴。

研究團隊發現,在黃猄蟻的築巢工作中,位於蟻鍊前端的螞蟻負責主動拉動,而位於蟻鍊後端的螞蟻則需要儲存拉力,如此才有足夠的動力來搬運葉片。過程中,隨著螞蟻群體規模的擴大,蟻群總力量和每隻螞蟻的拉力幾乎增加了一倍,而合作能力也有明顯提升。

織工蟻鍊的力量

ScienceAlert》報導,事實上,織工蟻鍊最薄弱之處並非螞蟻間的連接,而是螞蟻對地面的抓握力。因此,後方螞蟻可以充當被動抵抗者,其藉著增加地面接觸以防止滑倒,並透過鏈條本身儲存與傳遞力量,將有助於前方螞蟻擁有更大拉力。

對此,研究團隊提出「力棘輪」的分工機制,以說明該組織結構使得螞蟻在團隊中能做出更多個人貢獻,尤其排列成一條長鏈的織工蟻鍊時表現最佳,甚至能克服了人類分工所產生的「林格曼效應」。

捐款成為醒報天使

由於熱心人與支持者的捐款,醒報的深度報導與客觀評論都是免費閱讀的,希望你也能加入「醒報天使」的行列,小額支持。我們會寄給您抵稅收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