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醒報

(經研隨筆)借力關稅 重塑台灣產業發展路徑

戴肇洋 2025/08/06 10:24 點閱 345 次

台美雙方歷經四過月、四回合實質談判折衝,8月1日美國透過行政命令公布對台開徵「對等關稅」,將之前32%稅率調降至20%,迄今餘波盪漾,除了引發在野黨的政治批判之外,也造成了產業界之經營焦慮。雖政府以「暫時」的關稅論述加以安撫,但未來是否衝擊產業「長期」發展,導致經濟陷入危機,其風險不容小覷。

由於政府在關稅談判過程中以機密為藉口,始終對交涉的內容三緘其口;此外,加上美國貿易署代表葛里爾(Jamieson Greer)在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節目「面對全國(Face the Nation)」中表示,在基本上新版關稅稅率已經「定槌」,而且不太可能調整,使得產業各界在「暫時」關稅疑雲下更加忐忑不安。

脅迫對手開放市場

無庸置疑,川普政府所採取的關稅政策反映的是,以美國「利益優先」為原則,逕自撕毀全球所遵循的自由貿易精神,透過對等關稅作為談判籌碼,脅迫對手在雙邊貿易協議中大幅讓步開放市場,藉此減少貿易逆差,同時將企業將生產基地移轉至美國,落實其「復興製造」憧憬,進而達成「讓美國再次偉大」的夢想,讓國際社會再次經驗其「反全球化」的治理模式。

很顯然地,美國在關稅談判政策立場上,並非秉持彼此長期合作所建立的互信制度,而是依據貿易逆差量化指標,亦即各國必須同意透過「市場准入」,以換取關稅之多寡幅度。雖此一模式在短期內能為美國爭取更多談判籌碼,但卻又可能削弱與貿易盟友的互信基礎,甚至促進各國謀求更加多元貿易管道,降低對美國市場之依賴。

期待務實產業政策

台灣產業亦不例外,面對已無法避免的美國高額關稅衝擊之下,未來除了加速布局「非美市場」之外,或許可以借力關稅壓力機會重塑產業發展路徑。亦即在川普政府「恣意妄為」對台課徵「暫時」關稅20%壓力下,此刻產業各界並非需要政府的安撫口號,而是期待能夠促進產業結構轉型之務實政策,藉此擺脫高額關稅陰霾。

也就是說,在川普政府逕自漫天要價、坐地索費脅迫下,政府除了配合戰術戰略、見招拆招之外,必須捨棄僅是「暫時」關稅自我催眠思維,重新探索台灣產業在「全球戰略體系」中所存在的價值,藉此提出有更高格局的產業政策,避免危及經濟安全。這些較可行的路徑,大致包括:

前瞻產業發展路徑

其一,協助傳統產業進行再度升級轉型希望工程。亦即近年以來,隨著外在環境急劇變化,造成傳統產業逐步喪失競爭優勢,政府應該針對遭受關稅衝擊廠商提供低利融資,同時透過優惠租稅、補助、科專計畫等政策工具,全面協助產業鏈結AI、 5G,同時落實自動化、ESG等,避免產業衰退、崩壞,造成失業人口、衝擊社會安定。

其二,推動科技產業建立投資路徑地圖(roadmap)。亦即全球高端科技發展日新月異,政府應該加強與民間半導體、資通訊等產業科技大廠之協調,與時俱進重新規劃優勢產業全球供應戰略布局,藉此不斷累積高端科技能量,以作為對外談判的籌碼。

其三,加速產業數位、綠色轉型,拓展歐盟、新興國家市場,落實分散對美國市場過度依賴之風險。亦即在美國高額關稅衝擊下,隨著「世界減一」浪潮崛起,政府應該掌握上述市場最新資訊,例如歐盟市場重視淨零排放及需求少量多樣產品,全面協助產業加速轉型,有效連結「非美市場」,進而突破參與區域經濟組織僵局。

捐款成為醒報天使

由於熱心人與支持者的捐款,醒報的深度報導與客觀評論都是免費閱讀的,希望你也能加入「醒報天使」的行列,小額支持。我們會寄給您抵稅收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