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中兩國貿易衝突於川普重返白宮次日起爆發以來,歷經「百日」對抗,5月10日、11日雙方政府主管經貿事務高層於瑞士舉行會談後,在川普選擇退讓下,達成90天「休戰」,讓這場聚焦中國所掀起的關稅戰火之未來發展,頗受全球各國矚目。
川普積極調整經濟結構
在此同時,從川普政府的經濟藍圖加以觀察可以發現,其在政策上希望透過執行更範圍廣泛、力度強硬的關稅手段,除了達成重返製造、增加就業之外,莫過提高關稅收入,作為美國政府重要財源,以及糾正貿易不公行為,保護美國廠商利益等多項戰略目標。
川普政府非常清楚在落實經濟藍圖前「過渡期間」所存在的風險,甚至坦承經濟可能陷入短期波動。因此,在推動關稅政策的同時,開始針對整體經濟結構進行調整,例如推動從「公共部門驅動」轉型「私營部門主導」的經濟模式,以順利擺脫轉型過渡期間之陣痛。
此外,採取減稅措施,藉此緩解加徵關稅所衍生的通膨壓力、降低經濟陷入衰退機會,堪稱為「正確」的選擇。
關稅偏高反傷美國企業
雖川普政府未來可能降低各國關稅,但其實質稅率仍然偏高,將會導致進口公司被迫吸收關稅成本、或是提高產品價格,勢必為物價上漲、產品短缺造成的經濟問題埋下伏筆。另一方面,川普政府並非對貿易順差的國家採取永久調降對等關稅,而是暫緩90天,使得企業在研擬採購和投資策略上存在不確定,以及考量關稅政策波動性;尤其在加徵關稅項目中超過6成,屬於製造所需要的原材料與零組件,這些在無形中傷害美國國內供應鏈競爭力。
儘管川普政府警告各國:「採取報復措施,勢必帶來嚴重後果」,然而從中國採取強硬對抗美國之結果,其對等關稅稅率較公布的34%更低,更是讓美國的信用嚴重流失。也就是說,川普政府在貿易策略上陷入多重矛盾,不但無法利用關稅帶來良性效益,而且可能適得其反。
其實,並非川普有意輕放中國,而是2018年美中爆發貿易爭端以來兩國競爭逐漸呈現截然不同內涵,這些現象包括:
美中經濟實力逐漸接近
其一,美國經濟實力外強中乾,其中國債餘額從川普首任的20兆美元,歷經拜登四年之後,持續劇增迄今超過36兆美元,在無形中累經濟成長動能。誠如許多學者指出,川普以民粹的思維提高關稅,恐將再度提高美國物價,根本無法解決已暫時緩和的通膨壓力,而且對底層20%的家庭實質所得減少,甚至造成美國經濟轉為滯脹,最後淪為更加衰退困境。
其二,中國經濟實力快速崛起,2018年美中爆發貿易爭端之後,中國經濟逐漸以高度依賴出口,轉型為內需消費作為成長動能。雖2024年對美出口5246億美元,僅是較2018年的4784億美元微幅成長,但對美出口占比,則是從2018年的23%大幅降至2024年不及15%。亦即中國貿易動能不致因加徵關稅而造成影響,其實也反映了在貿易爭端中不再逆來順受。
很顯然地,面對全球已逐漸形塑的「G2」格局之下,中國認為在參與國際社會事務上,將不再是被置於「扈從」美國的地位,而是要求與美國共同扮演支配之角色,加上許多國家可能借鏡中國模式對抗美國,使得美中關稅戰火恐難持續延燒,最後還是選擇偃旗息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