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炎炎夏日中,歲序進入2025年下半年,全球經濟正站在一個極不確定的十字路口。從美國川普政府即將全面實施對等關稅政策,到中東地緣政治風險一觸即發,再加上主要經濟體貨幣政策轉向與國際資本流動加劇,使得全球與台灣經濟皆面臨成長趨緩與風險升溫的挑戰。
唯有未雨綢繆,強化經濟韌性與靈活調整機制,方能在動盪中維持穩健成長之路。
關稅緩衝期將屆滿
川普於4月2日宣布對各國實施10%至50%的對等關稅,並於4月9日對除中國外的國家給予90天緩徵期。儘管5月28日美國貿易法院裁定此舉逾權,隔日聯邦上訴法院仍允許暫時繼續徵收。隨著7月9日緩衝期將屆滿,川普近日又開口警告,擬加大對日本、歐盟等國施壓,促使儘速達成協議。
正常關稅談判本就漫漫長路,然川普政府一開始雄心勃勃,欲於90天內達成近百項貿易協議,但現在距離最後期限僅剩幾天,敲定的協議數量著實有限。目前除了英國與美方達成首個貿易協議外,在中美倫敦談判達成「框架協議」後,川普於6月26宣布他與中國大陸簽署了一項貿易協議。
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也警告,未達協議的國家,關稅恐將在7月9日恢復到原來的水平,從11%到50%不等。亞洲不少國家中的初始對等關稅均很高,包括日、韓在內許多國家和美國還在談判階段。消息指出,目前美國已與台灣、印尼、越南、印度接近達成協議,但也僅止於傳聞,遑論公布談判內容。
台幣強升匯損擴大
美國聯準會(Fed)在2024年下半年開始逐步調降利率,導致美元相對走弱,主要亞幣中,如新台幣、韓元與人民幣則呈升值趨勢。今年4月新台幣仍在33元附近,但因美元資產遭拋售、美元走貶、熱錢流入及出口商拋匯等因素,5月初新台幣開始急升,單月大漲2.088元、漲幅6.98%,為1989年以來最大單月升幅。
進入6月還是升不停,在預期升值的情況下,新台幣在6月27日以29.140元開出後持續走升,盤中升破29整數關卡,甚至升至28.904,出口商普遍面臨巨額匯損,哀鴻遍野。
根據央行統計,截至6月30日,台幣自2023年底與2024年初起分別升值2.79%與9.63%,居亞洲貨幣之首。
國內經濟轉趨保守
行政院主計總處最新經濟預測,將今年GDP下修至3.1%,雖仍勉強「保3」,但較2月下修0.04個百分點,反映下半年成長動能趨緩的壓力。其中,上半年受惠全球AI相關需求,廠商避關稅而提前出口等因素,出口數據極為亮眼,GDP成長率預估達5.35%。
然而,5月製造業景氣轉衰退至藍燈,6月PMI下降至50.8,為今年3月以來最低。透露出下半年在國際需求轉弱與關稅摩擦升溫下,出口動能恐將明顯趨緩。
央行在6月19日舉行理監事會,決議利率不變、連5凍,符合市場預期,對今年經濟成長率預測維持3.05%,並下修消費者物價上漲率至1.81%。然而,國泰台大研究團隊考量國際經濟前景不穩、認為上半年民間消費力道趨緩,以及關稅措施可能影響等三大不確定因性,警告下半年出口恐出現嚴重下滑。
提早部署審慎應對
面對下半年諸多不確定性與外部挑戰,政府與企業應提早部署、審慎應對,其一,加強產業韌性與供應鏈多元化:鼓勵出口產業分散市場與生產基地,降低對特定國家或區域的依賴,並擴展對東協、印度與中東市場的滲透率。其二,完善匯率與原物料避險機制:協助中小企業建構財務避險工具,以降低匯率與能源價格波動所帶來的經營風險。
其三,擴大內需與數位轉型投資:透過稅制優惠與數位基礎建設,加速服務業創新與中小企業數位轉型,以內需市場支撐經濟動能。其四,關注勞動市場與青年就業:面對全球變局與製造業大量外移風險,政府應強化勞動力培訓與產學合作,減緩結構性失業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