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的擂台》

醒報編輯 2024/06/12 18:39 點閱 728 次

民主從何而來?如何維持?未來又會走向何方?這些都是當今「民主焦慮」時代,人們最關心的問題。不同於坊間常見的民主理論著作強調近兩三百年的發展,本書作者史塔薩瓦吉會將時間拉深、地域拉廣,跨越歐洲、亞洲、中東、非洲及美洲地區,追索比較四千年來不同政治統治體制的歷史變化,來回應我們所遇到的民主問題。

當我們回頭審視民主的演化後,我們會發現民主並不是特定時空下的產物,更不是歐美西方的專利,當剝除掉「現代民主」才有的代議制度外衣,將這種政治體系回歸到「統治者必須透過某種集會形式,尋求被統治者同意」的基本定義時,我們會發現世界各地都有形形色色的「早期民主」存在。

我們就需要探究跟民主政體互相背反的「專制政體」,人類會在什麼主客觀因素下選擇採用專制,原本有著「早期民主」的國家為何會被取代?

不過如果我們把注意力轉向其他地區,就勢必會看到一個問題:為什麼現代民主沒有走入中國。中國一再辜負民主論者的樂觀期待。清朝的末代皇帝明明在一九一二年退位,中國卻無法建立共和政權,甚至還在一九四九年後淪為毛澤東的獨裁統治。

近年來它再次讓人失望,經濟明明快速發展,卻未能帶來政治自由。更妙的是,自毛澤東時期以來,中國明明沒有採取現代民主制度,國家領導人卻開口閉口都是中國的「民主」。照此看來,中國的「民主化」主要似乎不是靠多黨競爭,而是靠人民對執政黨感恩戴德。

大清帝國的衰落

一九一一年末,中國最後一個王朝大清帝國,在多年的衰落之後急病猝逝。一系列的接連起義,終使幼帝溥儀於一九一二年被迫退位,政權移交到立憲組閣的北洋政府。可惜北洋政府雖然到了一九二八年才終於滅亡,其實剛成立不久便已喪失實權。實際上控制領土的能力,很快地落入各省的軍閥手中。而且就連北洋政府自己的官員,往往也只是將軍的橡皮圖章。

一九一二年通過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雖然沒有給予全民選舉權,依然算是現代民主的典範。北洋政府的敗因,很難歸結為系統設計不良。它的憲法直接仿製歐美,由大總統、議會、內閣、法院構成權力分立,各省根據自己的方法選出議員,然後由議員選出正副總統,最後由大總統任命各部部長。這套制度在其他國家已經證明歷久不衰,中國只是直接引進,照理來說應該不會出問題。

無集會傳統的國家

但北洋政府有個大麻煩,那就是中國沒有議會傳統,很難直接進入代議政治。清朝末年,中國有許多地方都認為制度需要改革,例如必須向西方取經。而日本的明治維新,使這種聲音更是強健。

於是,朝廷發起了一系列革新,例如廢除科舉,官員也在過程之中建議設立民意機關。一九○九年,清政府在倒台兩年之前建立了諮議局,由各省仕紳投票選出議員參與政事,並於中央設資政院,類似於國民大會。

但諮議局與資政院都沒有實權,不但不能控制官府,也無法指揮軍隊。更糟糕的是,中國根本沒有議會傳統,並不知道這類機構該怎麼使用。即便爬梳歷史,也得回到二千多年前的東周,才能在「國人」這種城邦菁英會議制度中,找到類似的治理模式。

歷史學家鄭小威認為,中國的代議改革之所以失敗,就是因為無論一九一一年前後,議會代表都只是想把皇上的絕對君權,割一塊放進自己的口袋。其他國家在漫長的歷史中,已經習慣用議會限制君權,中國卻完全沒做過這種分權與分立的事情。

帝制遺緒的影響

在那之後,中國又歷經了日本侵華和漫長的國共內戰,到了一九四九年秋天終於進入人民共和國。在人民解放軍一九四○年代末統一全國的過程中,中共領導人發誓要推翻帝國時代的「封建」秩序。

在許多方面,他們做得相當成功,而其中最成功的便是土地改革。一九一一年的國民政府繼續讓地主和菁英階級保有大權,共產黨掌權之後則將這些人的財產收歸國有。而且這段過程出乎意料地符合政治學家麥克.奧伯特斯(Michael Albertus)的看法:一般來說,專制政府反而比民主政府更可能實施土地改革。

事實上,毛澤東的「民主」重分配,至少在這方面也真的比很多民選政府更成功,只是過程中不斷暴取豪奪,搞得屍橫遍野。可惜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雖然推翻了舊秩序,卻依然在很多重要事情上,繼續仰賴帝國建立的控制體系。

人口登記就是一個例子。我們在第六章提過,中國的帝王從很早就注意到管控人民的重要性。所以他們在戰國時期就建立了戶政制度,一方面用來徵糧,一方面用來徵兵。同時也會用這類系統,鼓勵人民彼此監視。

共產廢除國家力量

中國共產黨在一九四九年統一全國時,毛澤東發表了下面的聲明,他認為雖然共產主義的最終目標是廢除國家力量,但要達成這項願景,就必須暫時強化這種力量:

「你們不是要消滅國家權力嗎?」我們要,但是我們現在還不要,我們現在還不能要。為什麼?帝國主義還存在,國內反動派還存在,國內階級還存在。我們現在的任務是要強化人民的國家機器,這主要地是指人民的軍隊、人民的員警和人民的法庭,藉以鞏固國防和保護人民利益。

中共在一九四九年之後鞏固政權的方式之一,就是建立「戶口」制度。這套制度可說是以過去王朝的戶政體制為基礎,再揉合國民政府在一九二七至一九四九年統治中國部分領土時的某些方案。不過這套戶口制度,並不像之前那樣是徵稅的基礎,而是政府限制人民行動自由,藉此維持秩序的工具。在這套制度下,你一旦離開登記地區,就享受不到社會福利。

中國在一九四九年後的戶口制度,再次證明了過去的強大國家權力,對之後的專制統治多麼有利。國民黨在一九二七至一九四九年統治的時候,就利用過去帝國時期的戶政制度來登記人口。一九四九年後肯定也是這樣。

商革卻沒有民主開放

中國近年來經歷了一場巨大的商業革命。而且商業革命與科技革命,之前在中國都發生過好幾次,我們可以從這些革命的共通之處,了解近年的改革開放為何沒有帶來民主。

中國在宋朝時期快速都市化,發明新的通訊技術,並且以快速發展的雕版印刷,促進了知識的傳播交流。但歐洲在印刷術出現之後,政治局勢天翻地覆;中國朝廷卻是主動推廣印刷術,藉此傳播最新科技,同時監控所有出版品,使亂臣賊子的政治思想難以蔓延。這種現象最近再次出現。

中國人在網路和社群媒體上的討論,的確加速知識傳播,有利國家發展;但在加速創新發展的同時,中國的政治思想卻沒有像許多西方人士幾十年前想的那樣,變得更加開放多元。到目前為止,我們還不確定這種狀況能維持多久。

十年前有很多人認為,網路的普及將不斷削弱言論審查的能力,即便政府的力量鋪天蓋地,廣大公民的反抗方式也會一直推陳出新。例如楊國斌在二○○九年,就認為「網路空間將建造,並成為一個百花爭鳴的狂歡共同體。」但照瑪格麗特.羅伯茲(Margaret Roberts)等人最近的研究,中國的網路生態顯然沒有這麼美好。

中共反覆提及「民主」

雖然上述所有跡象,都讓人認為目前的中國是獨裁國家,但無論是一九四九年前後,中共領導人都說他們的治理方式是一種「民主」。毛澤東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撰文討論民主,延續過去的馬克思主義前輩說法,主張他要建立的不是西方的「資產階級民主」,而是「人民民主」。不過「人民民主」到底是什麼意思?這個詞在中國有過意義嗎?未來又會有嗎?

根據中國近年來的做法,「人民民主」顯然不是本書所談的現代民主。「人民民主」既沒有多黨競爭選舉,也沒有議會能夠真正制衡行政機關。中國的確有一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但根據「標準跨文化樣本」編纂者的標準,它並非真正的議會,因為幾乎沒有任何證據顯示全國人大制衡了行政機關。

所以唯一的可能,就是「人民民主」雖以某種形式開放全民參政,卻不進行選舉。難怪在一九八九年的抗議中,一位中國學生聽到有人說選舉才是民主的核心之後,表示他認為民主不是這樣,而應該是「盧梭式的直接參與」。照此看來,中國政府的確打造了許多正式管道讓人民發表意見。但問題是,我們不知道它有沒有傾聽。(宇欽/輯)

《民主的擂台:人類政體的千年發展,如何決定我們的當下與未來》
作者:大衛.史塔薩瓦吉
出版社:八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