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民主的危機是撕裂人民的情感

醒報編輯部 2025/05/06 11:58 點閱 147 次
從經濟層面看,川普的經濟政策以關稅手段作為政治籌碼,短期內可能刺激民族主義情緒,但長期來看,只會傷害美國的經濟競爭力和消費者利益。(中央社)
從經濟層面看,川普的經濟政策以關稅手段作為政治籌碼,短期內可能刺激民族主義情緒,但長期來看,只會傷害美國的經濟競爭力和消費者利益。(中央社)

民主政治走到此似乎陷入了共同的病徵,社會分裂加劇、對話空間萎縮、政治仇恨蔓延,從英國到美國,再到台灣,各自的領袖似乎都陷入一種「以分裂為手段」的治理模式。這種模式不僅阻礙了實質問題的解決,也嚴重腐蝕了民主的根基。

對抗代替包容

英國最近的地方選舉結果凸顯了國家面臨的深刻社會矛盾,當前英國政治已不再單純是改革派與保守派之間的政策之爭,而是充斥著憤怒與怨懟的政治對抗。這種情緒性的激烈對抗使人們無法再進行理性的公共對話,雙方的敵意導致社會進一步碎片化。許多選民在選舉期間不僅拒絕接受對方觀點,甚至表現出毫不掩飾的敵意和憤怒,形成一種難以溝通的局面。

在美國,川普的經濟政策再一次引發市場震盪,並帶來前所未見的社會不安定感。川普近期大規模推動的關稅戰略已經造成美國經濟巨大的不確定性,消費者信心降至新低,經濟衰退的風險不斷攀升。但川普並未承擔任何責任,反而將所有經濟問題歸咎於前總統拜登及美聯儲主席鮑爾。

推卸責任的治理

這種推卸責任的治理方式,不僅未能解決實際經濟問題,反而進一步深化了社會分裂,使人民對政府的信任急劇下降。

台灣的情況則更加鮮明,總統賴清德一方面呼籲在野黨團結,共同應對國際形勢變化和經濟挑戰,另一方面卻積極推動政治鬥爭,透過大罷免在野黨議員、司法干預等手段來鞏固自身權力。這種自相矛盾的治理方式不僅未能真正達成朝野團結的目標,反而進一步激化了政治對立,加劇了社會的撕裂感與對立情緒。

求取短期的政治紅利

當今政治領袖往往選擇操弄民眾的憤怒情緒,利用社會分裂來鞏固權力,而非致力於推動實質的改革與團結合作。這種治理模式之所以具有吸引力,在於它能快速激發選民的情緒與忠誠,形成短期的政治紅利。但從長遠來看,這種模式只會導致更深層次的社會問題和更嚴重的政治失能。

從經濟層面看,川普的經濟政策以關稅手段作為政治籌碼,短期內可能刺激民族主義情緒,但長期來看,只會傷害美國的經濟競爭力和消費者利益。英國政治的憤怒情緒亦導致人們無法理性地討論氣候變遷、移民政策等重大問題,政治對話的惡化已阻礙了政策的有效制定與執行。

侵蝕民主制度的基礎

台灣政府則以「團結」為名,實則推動激烈政治鬥爭,導致政治僵局與社會分裂加劇,使真正需要解決的經濟與社會問題遲遲得不到有效應對。

這種治理模式的危險性在於,它最終會侵蝕民主制度的基礎。民主政治依靠理性對話、相互尊重以及妥協合作來達成共識,但當政治變成純粹的情緒對抗與權力遊戲時,這種基礎便開始崩解。當理性對話逐漸消失,人民的憤怒與仇恨變成政治的主流情緒,民主制度就會逐步走向衰落。

回歸理性與合作

當務之急應該是各國領袖重新審視治理模式,摒棄操弄社會分裂與憤怒情緒的短視手法,回歸理性與合作的政治道路。領袖們需要更大的政治勇氣,去面對複雜的現實問題,重新構建社會對話的橋樑,培養更寬容、更具同理心的政治氛圍。唯有如此,民主制度才能重新恢復活力,各國才能共同面對日益嚴峻的全球挑戰。

英美與台灣的政治現象並非孤立事件,而是全球政治轉型的縮影。它警示著我們,民主制度的穩固從來都不是理所當然的,而是需要持續的努力與維護。

面對不斷上升的憤怒與分裂,我們更應當重新認識團結與對話的價值,避免讓短期的情緒操弄吞噬掉民主制度的長期利益。

捐款成為醒報天使

由於熱心人與支持者的捐款,醒報的深度報導與客觀評論都是免費閱讀的,希望你也能加入「醒報天使」的行列,小額支持。我們會寄給您抵稅收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