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還能再看到幾次滿月?》

醒報編輯 2023/07/10 20:13 點閱 2518 次

坂本龍一是個矛盾的人,他說自己不愛旅行,沒事懶得出門,但又很喜歡旅程中看見的風景,三歲就開始學習鋼琴。

1996年──即這本書開始「自我書寫」的那年,他和大提琴手雅克.莫倫蘭鮑姆、小提琴手艾弗頓.尼爾森組成一支三重奏,在世界各地巡演,途經法國
、西班牙和希臘等國。首站則從紐約翠貝卡的實驗場館針織工廠(Knitting Factory)出發。

坂本龍一早在90年代初就搬去紐約定居了,方便他和「西方世界」做工作上的往來。那時他還不到四十歲,在世界樂壇已有如日中天的聲譽,剛以《末代皇帝》的配樂拿下奧斯卡獎,又再接再厲替貝托魯奇的新作《遮蔽的天空》譜寫樂曲。

「我還能再看到幾次滿月?」最近我迎接了古稀之年的七十歲,常常想著這句話。可能有人會記得,這是出自電影《遮蔽的天空》(The Sheltering Sky, 1990)裡的一句台詞。是由柏納多.貝托魯奇(Bernardo Bertolucci)執導,繼《末代皇帝》(The Last Emperor, 1987)之後再次由我負責配樂的作品。電影最後,原作者保羅.鮑爾斯(Paul Bowles)親自登場,輕聲說出這段話:

不知道死亡何時到達

因為我們不知道死亡何時到達,所以會把生命當成一座永不乾枯的井。然而,所有事物都只出現一定的次數,並且很少,真的。你會想起多少次童年中某一個特定的下午、某個深深成為生命一部分的下午,如果沒有它,你甚至無法想像自己的人生?也許四或五次吧,甚至可能沒這麼多。你會看到滿月升起幾次呢?也許二十次。然而,這些都看似無窮。

其實鮑爾斯在這部片完成後不到十年就過世,參與《遮蔽的天空》時年齡才三十過半的我,對鮑爾斯這段話留下強烈的印象,但當時也不覺得與自己切身相關。可是自從二○一四年發現罹患口咽癌之後,不得不想到自己終有一死。

也因為這段原委,我在二○一七年發表的專輯《async》當中作了一首名叫〈fullmoon〉(滿月)的曲子。我加入了前述鮑爾斯在電影中的那段話,將同樣的文章翻譯成中文、德語、波斯語等各種語言,分別請熟悉這種語言的藝術家朗讀。

最後一種語言是義大利語,朗讀的其實正是貝托魯奇。我是有點隨性地問他:「如果要在這曲子裡放進義大利語的話,除了你我想不到還能找誰。你能幫忙唸嗎?」他馬上回信:「喔,好呀」。沒隔多久就把錄音檔寄過來了。

生前最後參與作品

鮑爾斯的腔調一如他在戰前住在紐約時,曾經身兼前衛作曲家的身分,有一種枯淡的韻味,從語音的質感也可體會到他擁有不同於尋常美國人的豐富教養。相對地,貝托魯奇的腔調非常有戲劇性,讓人覺得不愧是來自歌劇之國的人,同樣非常精彩。

不過,貝托魯奇也就在這首曲子完成一年後離世。雖然是用錄音的形式,但他在〈fullmoon〉當中的人聲演出,成為他生前最後一次參與的作品。

在此想說明一下我目前的病況。敘述起來會有點直接,但還是請各位聽聽。二○一四年發現口咽癌之後,雖然宣告緩解,但是二○二○年六月在紐約接受檢查時,又被診斷出罹患直腸癌。前次放射治療很順利,讓我很信賴紐約的癌症中心。這回是採放射治療加上服用抗癌藥物,但開始治療幾個月之後,癌細胞一直沒有消失。

癌症轉移的壽命宣告

同年十二月我在日本有工作,那陣子我也覺得自己太常忘東忘西,想利用回國這段時間順便檢查一下腦部狀況,於是十一月中旬經過二星期隔離後做了健康檢查,結果腦部是正常的,沒想到卻在其他地方發現了異狀。直腸癌已經轉移到肝臟與淋巴。

這時距離放射治療結束已經過了三個月,紐約那間醫院竟然沒有告知我轉移的事實,至少在九月底就應該要發現轉移的根源才是。癌症轉移這事實使我大為震驚,但全美數一數二的癌症中心竟然也沒能查出來、或者因為某些原因沒有對我說,我一下子變得難以再信任他們。

在日本最初為我看診的腫瘤內科醫師直接對我說:「如果什麼都不做的話,壽命就只剩半年。」此外,因為放射治療已經傷害細胞,沒有辦法再以同樣的方式治療。他還說:「即使使用強烈的抗癌藥、施行痛苦的化療,五年內的生存率也是只有百分之五十。」這想必是基於統計數據得出的客觀數字吧。

情況令人絕望

說實在的我聽了很不高興。即使拿出數據給我看,但怎麼能對患者說這種話呢?連一點希望都不留如此悲觀地斷定,我既震驚、心情也嚴重低落。聽說他是很有名的大夫,但我想我們個性或許很合不來吧。

其實就在接受壽命宣告的翌日,我還要演出一場線上直播的鋼琴音樂會,後來發行成為《Ryuichi Sakamoto Playing the Piano 12122020》(2021)。當時不單精神狀況差到不行,為了便於拍攝影片,還選了一個讓人非常不舒服的演奏環境,因此我對於自己能不能發揮實力是一點信心也沒有。不過認識我越久的人,越是會跟我說這場彈得很好,真是件很奇妙的事。

雖然我決定不回紐約、留在東京接受治療,但因為我跟第一間醫院實在合不來,所以透過認識的醫師轉診到別間醫院。原本只打算短期回國一趟,結果就這樣留下來了。接著到另一間醫院尋求第二意見,這次被告知癌症轉移到其他器官已經是第四期。而且進一步檢查發現已經轉移到肺部,說真的情況很令人絕望。

最後的晚餐

於是,剛過新年的二○二一年一月,我先切除原發的直腸部位,以及轉移至肝臟淋巴兩個位置的癌症手術。連大腸也要切除三十公分,手術規模不小。在手術前我竟然還傻楞楞地,站在手術室的門前一派輕鬆地向家人揮手說:「我進去啦──」當時還有拍照存證。

原本預定十二小時的手術最終花費了二十小時才結束。從上午一路做到翌日早上四點。自己都已經是「待宰羔羊」的狀態,既然決定要動手術,我就只能完全信任醫師了。更何況我也沒有什麼專業知識能夠提議:「能否切少一點,二十公分就好?」

事前就已經知道術後體力與免疫力會大幅下滑,所以手術前我每天都以走一萬步為目標。此外,這次不單是需要全身麻醉的大規模手術,醫療意外致死的風險也並非完全為零。所以還是要把握時機享受美食,大約有十天,我每晚都是以「最後的晚餐」為由吃各種美食。有時是牛排、有時是義大利菜,盡可能享用東京都內的高檔佳餚。

不知身在何處

所幸手術一切順利,但事前我沒預料到手術後會有譫妄現象。譫妄大概有一個星期斷斷續續發生,連醫生也束手無策。

最嚴重的一次是手術隔天,我一睜開眼睛,就覺得自己不知為何住在韓國的醫院裡,也不是在首爾,而是在大城市之外的地區醫院。我匯聚所有能想到的各種片段知識,拚命想要用韓語與護理師溝通,但我也不明白意思有沒有傳達到。

在此期間,我想說這些應該是韓國人的護理師怎麼日語都這麼流利,才逐漸明白自己身處的狀況。這一定是因為我近年看了許多韓劇的影響。

另外還有一次經驗是,明明才剛動完手術,我發訊息給助理說:「我快趕不上會議了。」事實上我當時雙手都掛著點滴,身體根本無法自由行動,訊息還打了很多錯字。助理也嚇了一跳,怎麼在住院的我一大早突然傳訊息過來。

可怕的譫妄情境

財津一郎的廣告歌:「♪大家圍圈圈竹本鋼琴~」伴隨著舞蹈在譫妄期間不斷在腦中反覆播放,真是讓人無處可逃地鬱悶,簡直覺得快要發瘋了。這廣告我絕對算不上喜愛,而且也是非常久以前看的,為什麼會突然跳出來呢?我也覺得再奇妙不過。

還有一次非常可怕的譫妄情境。我的電腦被駭客從暗網入侵,雖然用盡我全部知道的程式知識想要將之擊退,卻一點用也沒有。暗網是尋常搜尋引擎無法查詢到、網際網路上龐大的黑暗世界。

我能夠鮮明地看到電腦畫面被恣意操作,拚了命想要讓它停下來,打字卻好像打在所謂的空氣鍵盤上,莫名其妙都按了個空。平常我完全沒想過暗網的事,八成是累積在腦內某處一知半解的資訊化成了譫妄吧。有三天一直發生這樣的狀況,有時回過神來才發現自己渾身是汗。

半夢半醒下創作

我是第一次碰到譫妄經驗,雖然嚇人,但也讓我有種錯覺,覺得自己拚一下好像也能寫出連續劇的劇本呢。因為這個契機,讓我對腦部構造產生了興趣。超現實主義藝術家用自動書寫等實驗性方法想要達成的,或許就是這種半夢半醒下的創作。也讓我驚訝地發現,平常的所見所聞在腦中竟然累積如此龐大的資產。

手術之後護理師對我說:「就算身體疼痛也要盡可能離開床舖坐到沙發上。」又說:「可以的話請站起身來走動。」在床上躺久了,因為無法違抗重力,肌力很快就會衰退,即使只躺一星期也會如此。肌力一旦衰退就很難再復原。

所以雖然我肚子上插著五根管子、雙手都掛著點滴,但白天還是盡可能都坐在沙發上。我必須拄拐杖走到沙發,坐著看看書、聽聽周遭的聲音、迷迷糊糊打盹。過往飄忽不堅定被稱為擁有「樹葉般意志」的我,一不留神就會輕鬆地躺在床上,這時倒是有努力堅持住。

被愛拯救了

外科手術切開的傷口隨著時間過去逐漸復原,疼痛也逐步減緩。但是接著就為併發症所苦,幾乎每隔一星期就會冒出新的併發症,整天忙著應對處理。這段期間內我幾乎沒吃什麼飯,體重掉了十三公斤。

醫生們盡心盡力做出最好的處置,但最關鍵的體力卻跟不上,身體狀況沒有如預期般逐漸轉好,一直在低檔徘徊。接下來說不定一輩子都無法出院了……想像著如此黯淡的未來,讓我不灰心喪志也難。自從發現罹癌,無論我看自己或者別人看我,這段期間都是公認最痛苦的時期。

再後來,我總算吃得下飯了,卻又抱怨起醫院的食物。雖然我非常感謝這間醫院,但是餐點實在是難吃到不可思議。等食慾恢復之後,我很任性地要求把餐點都換成鰻魚飯或豬排飯。

我的伴侶幾乎每天都會來,但因為新冠疫情的關係禁止會客,無法直接見面說話。於是我們養成了隔著醫院門口一條車道距離彼此揮手打招呼的習慣。到了傍晚,她會打開手機的手電筒,隔著道路揮手表示:「我在這唷!」這時她會看見十樓病房的窗戶旁邊也會有一道小小的光點左右搖晃。這也是我的伴侶為了讓我願意站起來離開床想到的方法。

藥物治療對抗終點

我們近在眼前卻無法見面,因此彼此都說:「這好像羅密歐與茱麗葉唷」,便把這個習慣取名為「羅密茱麗」了。「羅密茱麗」大概維持了一個月,這段期間應該每天都有進行。在此之後只要我住院,她也一定會這樣做。雖然這樣講很老套,但愛在痛苦的時刻才最能拯救人。

我在這二年內動過大大小小共六次手術,目前已經將外科手術能夠處理的腫瘤全部切除完畢了。大的手術是在二○二一年十月與十二月分二次切除轉移至肺部的癌症腫瘤,每一次都只花了三到四小時。

不過就在我想這一切已結束時,卻又發現不僅癌細胞沒切除乾淨甚至還轉移增殖。當我聽到醫生宣布這件事時,怎能不氣餒。接下來也無法再次動手術,只能採取藥物治療的方式。與疾病對抗的生活真是看不到終點。

為嘉日選曲

二○一八年有件事是我為紐約的日本餐館「嘉日」(Kajitsu)挑選樂曲,沒想到會變成大新聞。當時「嘉日」有兩個樓層,二樓是主要的精進料理餐廳,一樓是名叫「Kokage」的家常料理餐廳。我跟伴侶常常都會來這二間餐廳光顧,有一部分原因是在美國還能在這裡吃到好吃的手打蕎麥麵。我跟當時的主廚大堂浩樹(現在已經獨立出去,自己開了間名叫「odo」的店)也很熟,他曾在京都的「和久傳」、東京的「八雲茶寮」磨練過,廚藝一流。我也常常帶客人來吃,是我特別中意的餐館。

不過某次我在「Kokage」吃飯時,不由得注意到他們的背景音樂。曲單裡面參雜著巴西的流行樂、類似邁爾士.戴維斯(Miles Davis)的爵士樂,非常平庸而且惱人。我開始注意到這點之後,越聽就越讓我食不知味、難以忍受。

回家以後我明知這樣很失禮,仍舊堅決寄了封電子郵件給主廚大堂:「你作的菜彷彿桂離宮一般優美,店裡放的音樂卻像是川普大廈」,然後擅自表示說我來幫你選樂曲。稍早之前我跟中谷芙二子、田中泯還有高谷等人為了表演「a.form」到了挪威奧斯陸,於孟克美術館竟然聽到在放節奏藍調(R&B),實在是太過不協調,讓我氣憤不已。那邊我是不敢去客訴啦,但如果是平日有在捧場的餐館,我也是私心覺得他們可以接受我的任性。

曲單長近三小時,我刻意不選自己的樂曲,而以Goldmund的〈Threnody〉、艾費克斯雙胞胎(Aphex Twin)的〈Avril 14th〉等環境音樂(ambient music)為主,比較特別的是還加上高橋晶彈奏約翰.凱吉的〈Four Walls〉第一幕第一場。

我完全不是藉此在謀什麼工作,純粹是多管閒事,結果有位紐約時報記者碰巧得知這事,跑來訪問店家與我,寫了大篇幅的報導,連帶彩色照片登在紙版報紙上,網路版還被各國新聞網站轉載,造成全球熱烈迴響,還有不少客人就是看了報導就真的跑去「嘉日」用餐。《紐約時報》用自己的帳號將這份曲單建在音樂串流服務Spotify裡面,有興趣的人可以找來聽聽。

《我還能再看到幾次滿月?》
作者:坂本龍一
出版社:麥田

其他書訊:

《數值化思維:國稅局稽查官的29個數值化訣竅》
作者: 久保憂希也
出版社:商業周刊

職場裡,提升獲利、撙節成本、提案行銷、溝通談判……是每個工作者天天遇到的事;然而,如果憑「直覺」想事情、或是用「感覺」判斷,往往每個人有各自的標準,而無法有效溝通,甚至落入沒結論的會、加不完的班。

這時,「數字」就是最好的職場共通語言,能夠將工作的目標、績效與成本「數值化」,就能夠具體比較現實與理想的落差,進而擬定解決方法。為了幫工作者有效解決難題,曾擔任國稅局稽查官、日本上市公司董事,後自行創業的作者久保憂希也,提供五大必學主題、共29個數值化訣竅,Step by step教你透過數字掌握工作,培養凡是工作問題,都改用數字思考的習慣。

《大人只知道部分的世界:寫給年輕的你》
作者: 李惠貞
出版社:維摩舍文教

一直以來,當大人有話對孩子說的時候,總是希望他「聽話」、「照著做」,本書作者卻相反,她提醒年輕人,不要把任何人的話視作真理,因為,「每個大人也只活過一種人生」。

作者因為工作性質的關係,有很多機會與年輕人接觸,聽過、看過許多不快樂的年輕人。有些不快樂是成長的必須,但大部分的不快樂(焦慮、憂鬱、恐懼)卻是整個社會成人價值觀直接的影響。

作者希望能為這些相對弱勢的年輕生命發聲,站在孩子的角度,寫一本與他們對話的書。「念書是為了賺錢嗎?」「選『錯』科系是不是就毁了一生?」作者希望帶年輕讀者一一檢視這些使他們動彈不得的觀念,是不是經得起驗證。

《備孕聖經:中醫教你養卵、養精、養子宮》
作者: 陳玉娟
出版社:如何

陳院長年輕時即有不孕困擾,也在二十年的臨床經驗中,看盡了無數父母求子辛酸,以及終於喜獲麟兒的狂喜,因此萌生寫作本書的念頭。

她在本書中先分析六大備孕體質,再說明各種不同問題引起的不孕狀況,最後提供求子夫妻調養身體、養卵、養精、養子宮等方面協助,一圓為人父母的心願。

內容包括:1.養卵:儲備「卵實力」;2.養內膜(子宮):打造好環境;3.養精:精蟲力UP。

捐款成為醒報天使

由於熱心人與支持者的捐款,醒報的深度報導與客觀評論都是免費閱讀的,希望你也能加入「醒報天使」的行列,小額支持。我們會寄給您抵稅收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