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型手機知識碎片化時代的「閱讀力」最新技術大全》

醒報編輯部 2022/11/15 20:40 點閱 2541 次

每天早晨八點,佐佐木俊尚都會將自己讀過千篇報導整理而得的各領域重點新聞,介紹大約十篇在推特和臉書上。這些報導都是他每一天利用零碎時間,從良莠不齊、魚龍混雜的資訊海裡撈出來的「精華」。

能夠十年來都維持如此大量的資訊吸收與優化,正歸功於他獨到的「閱讀Know-How」。在這本書裡,他便要把自己所實踐的「資訊蒐集、篩選、精讀」最新「Know-How」,傳授給所有的讀者。

現實社會和算數題目不同,不太可能出現所謂的「正確答案」。我們所能做的就是要清楚認識到「不存在正確答案,但有多元觀點」這個原則。對於正在發生的事情或事態,我們要去找出像是「竟然有這樣的觀點」或「原來還有那種思考方式」這些「多元觀點」,然後透過它們來掌握住事情的全貌。

新聞就像一頭「大象」

新聞其實就像一頭「大象」。由於大象的體型過於龐大,所以渺小的人類很難理解「大象的整體」。有些人明明只用「單一視角」來判斷事情,卻喜歡把「用俯瞰的視角來理解」這種很高尚的說法掛在嘴邊,我敢說,這種人絕對做不到「俯瞰」。他們不過是以傲慢的態度,看到了大象的腳而已。

我們若只看到了位在視線下方的大象腳,可能會誤以為大象是腳上沾滿泥土且不太靈光的動物。但事實上,大象可是一種厲害的動物。另外,也有些人可能會想站在高臺上來觀察大象,但這麼做其實也只能看到牠的背而已。

若想以俯瞰的方式來觀察大象,我們還需借助「多元觀點」才行,不但要看大象的前、後腳,還要用手直接碰觸大象的皮膚——這樣才算是認識了大象的整體。不過就算做到這樣,我們對於大象可能還是只有一個模糊的印象而已。因此可以說,最重要的是持續保持謙虛的態度,提醒自己「我對大象的全貌仍然不是很清楚」。

反知識人主義

在網路上時常可以看到,有些人會以「反智主義」(Anti-Intellectualism)一詞來稱呼與自己持相反意見的人。但我認為,持有這種「我頭腦比你好」的想法,其實正是在拉大與「知」之間的距離。

其實,使用「反智主義」來指稱別人「頭腦不好」或「沒有人文素養」,原本就是一件不正確的事情。「反智主義」一詞,為美國學者理察.霍夫施塔特所創,該詞的原意是指,社會精英和知識分子容易輕視大眾,所以人們應該更加關注和批判「世界上精英與權力的結合」。

因此,如果是按照原意來翻譯的話,「反知識人主義」會是比較合適的選擇,而不是用像「你們是笨蛋」這種膚淺的詞彙來呈現。

面對「知」保持謙卑

我認為當人們在面對「知」的時候,應該要保持謙虛的態度。只有對知保持謙卑,人們才有可能容得下「多元觀點」以及「不同的意見與看法」。然後了解到,世界上原來也存在著與自己的想法不同甚至是對立的意見。

如此一來,你將不會再氣呼呼地指責別人「你是反智主義者」,而是能帶著驚奇與歡喜心情,以「原來還有這種思考方式啊」的心態來面對他們。

活用「散漫力」

唯有先承認「現代人沒有集中力或集中力很難維持」這個前提,我們才有可能反過來活用「散漫力」,使其與知性生產結合在一起。

就算注意力不集中,只要我們能把「散漫的程度」掌控好,亦即活用「散漫力」,那麼還是能處理好手頭上的工作。我經常聽到有人會抱怨,自己有「精神總是難以集中」的問題,然而「集中力」其實一點兒也不需要呢!

就算是普通人,也會有注意力極專注的時刻

其實「集中力」原本就存在著極大的個人差異,但與頂級運動員相比那可就令人望塵莫及,我一直很佩服要在數萬人面前,站上甲子園球場投手丘,投滿九局的日本高中棒球隊投手。那些能夠以平均二十公里的速度,跑完四十公里的世界級馬拉松選手,則早已經超過常人的理解範圍了。

然而就算是平凡的普通人,其實也是有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時刻。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不一定每天都能去從事自己感興趣的事情或玩電視遊樂器,也沒有把成為頂級運動員設定為人生目標。但大家卻每天都會去思考,該怎麼做才能有效率地完成手頭上必須處理的工作。

忍不住還是盯著手機看

然而生活在21世紀的人們,早就已經對該如何去努力解決「集中力的問題」感到十分厭煩了。再加上智慧型手機,更造成人們的精神越發容易渙散,注意力不易集中。

有時當我們才坐在桌前,想要認真寫一份企劃書,結果沒過幾分鐘,卻發現自己竟然開始玩起了手機或看推特。正當意識到「這樣下去可不行」,這次換成Line來訊息了。於是我們在沒能克制住好奇心,忍不住瞄了一眼。一看之後發現,這則訊息是朋友傳過來的有趣短片連結——想當然,最後我們還是把短片給看完了,並且哈哈大笑。

在手機上的時間都可以蓋金字塔

更有甚者,有時我們明明是和重要的人待在一起,卻還是想看手機。在與家人或戀人一起快樂地享受美食時,卻因習慣一直去看手機,結果被人給數落一番。

各位讀者可知道,這樣的注意力渙散,會多大程度降低我們的做事效率嗎?據說,要是把全體人類浪費在手機上的時間給加總起來,可以在一瞬間蓋好2、3座金字塔。

我們無法放下手機

然而,就算知道了上述情況,生在這個時代的我們仍無法離開手機。原因在於,一旦重要的訊息發送到手機上,我們就習慣得立刻去處理;去到了一個人生地不熟的地方時,也需要使用手機上的地圖APP,來幫自己定位;當遇到不懂的事情時,我們也會立刻用智慧型手機來查找相關資訊。

可以說,手機已經成為我們的「第二個腦袋」,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夥伴了。那麼在現實中,是否有不用離開手機,又能讓自己不會注意力渙散,還可以提高集中力的方法呢?

關於這個問題,答案相當簡單,那就是「放棄提高集中力這個想法吧」。其實就算一個人沒有集中力也沒關係。因為集中力說穿了,只是一種幻想而已。

放棄提高專注力

當人們把意識聚焦在「我必須集中精神」的時候,通常就只會得到反效果。然而在面對「不強調集中精神,反而能樂在其中」的個人興趣時,因為焦點沒有放在「集中力」上,結果反而能使自己精神專注。

所以我才說「要想有意識地提高專注力」不過是一種幻想而已。如果你有時間緊抓著這個「幻想」不放,還為此去聽了紓壓放鬆音樂或吃了地中海式飲食,那麼一定也能把精神放在其他事情上。

「悠哉」才能長時間維持

一個人只要沒有罹患會嚴重影響身心的疾病,至少都會有維持數分鐘左右專注的能力。

舉例來說,我們在家裡輕鬆看電視,甚至漫不經心地一邊做事一邊收看,也能毫無困難地看完整個節目。一些Youtuber製作的「遊戲實況」節目,讓人產生一種,彷彿「前些日子自己到朋友家去坐坐時,大家閒著沒事,一起看他的小孩玩電視遊戲」的感覺。

反向活用散漫力

從上面的內容我們可以知道,唯有「悠哉」做事才能維持較長的時間。這麼做既不需要集中力,還能得到愉悅感。然而,「悠哉」並不適合用來面對我們眼前必須處理的工作。因為工作不允許犯錯,除此之外我們有時還得想出些點子才行,如果是這樣的話,那我們該如何是好呢?

那就是反向活用自己那「無法持續的集中力」這件事。流行於日本的「阿德勒心理學」也建議,人們不應總把注意力放在「自己沒有集中力」這件事上,而是該著重於「自己有散漫力」之上。

阿德勒想表達的是,希望人們能把自身的缺點轉化為優點,而是要大家認同自己價值。具體作法是,最佳化這些僅能維持住數分鐘的集中力。儘管能保持「3個小時專注力」的人確實值得佩服,但就算是只能夠維持「5分鐘專注力」的平凡人,只要能累積36個「5分鐘專注力」,不也是3個小時嗎? (昀恬/輯)

《智慧型手機知識碎片化時代的「閱讀力」最新技術大全》
作者:佐佐木俊尚 (新聞工作者)
出版社:方舟文化

其他書訊:

《簡單的真相:現代藝術中的單色畫》
作者:西門.莫雷(藝術家暨作家)
出版社:典藏藝術家庭

從20世紀開始,極簡風格的單色畫風靡全世界,卻很少人認真爬梳單色畫的脈絡與發展。為什麼單色作品既受推崇,卻又備受輕蔑?是什麼原因驅使藝術家創作此類作品?

事實證明,單色畫在今日仍受到極大的推崇與追捧。作者試圖從歷史脈絡、繪畫的材質、形式(物質性)、精神性、哲學性等方面論證單色畫,希望給予讀者多方面對單色畫的認知與理解。

《有趣的對聯小故事》
作者:李屹之(自由作家)
出版社:華志文化

古典詩詞是中華民族五千年燦爛文化的結晶,是我國文學寶庫中的瑰寶,也是民族的文化精髓。對聯,又稱楹聯或對子,對聯在日常生活中,應用非常廣泛。春節貼春聯,結婚貼喜聯,祝壽送壽聯,弔唁送挽聯,入住新居貼新居聯,各行各業開業貼行業聯等,凡慶賀場面,對聯都有用武之地。對聯已經成為一種文化習俗。

本書透過有趣的故事,介紹了楹聯這種傳統文學形式的產生、發展、演變和繁榮。讓我們在故事中瞭解傳統文化,喚醒文化記憶,感受傳統的魅力。

《手作抹醬》
作者:李耀堂(烹飪老師)
出版社:邦聯文化

這本書的抹醬,全部都是運用天然油脂、高營養油品、真食物製作的「安心牌抹醬」,不僅不用擔心人工添加物的毒害,而且超、好、吃!這些抹醬不僅僅是用在塗抹麵包上,還可以當淋醬、沾醬、内餡,甚至還能做成飲品跟冰品,一醬多用途。

書中食譜以基礎底醬為分類,有奶油醬、起司醬、焦糖醬、巧克力醬…等,每道抹醬還有貼心標示賞味期、可用份量次數。更要教給你運用自製的天然手工抹醬,輕鬆做出最熱賣的三明治、抹醬吐司和時髦又吸睛的開放式三明治。簡單方便,絕對是你餐桌上的優質首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