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自己,成為不了別人》

醒報編輯 2022/10/03 19:47 點閱 2592 次

所有的生物都是由共同祖先繼承而來,所有的土地也彼此相連,但人類還是喜歡分界別類、比較優劣。人類不是要做出「區別」,而是想製造「差別」,把自己當作「普通」的標準,從中區分出「普通」和「不普通」,然後批判與自己相異的人事物,對它們做出「差別待遇」。

全世界最勵志的生物學!世上沒有「普通」、也沒有「特別」,只有「不一樣」每種差異和個性,都有存在的意義,每個生命都只會是自己,也只能成為自己。

我的工作是研究雜草,所以曾經培育過雜草做為研究材料。有人可能會覺得,雜草不用照顧,放著就會生長,培育起來應該很簡單。這就大錯特錯了,培育雜草其實相當困難,因為雜草不會照我們的意思生長。

雜草很有「個性」

現今蔬菜和花的種子都經過改良,能在人類預先認定最適合的時期生長。但是,雜草何時發芽全憑自己決定,人類完全插不上手。有的種子很性急,沒多久就長出嫩芽;有的種子慢吞吞,再被遺忘之後才悄悄發芽。如此分歧、不一致的種種特質,應該就是人類世界裡所說的「個性」了。

對植物來說,越早發芽應該對成長越有利,那麼,為何有些雜草會放慢自己發芽的腳步呢?

無關優劣,而是「個性」

「蒼耳」這種雜草的果實帶著鉤刺,總是黏在衣服上,有人小時候說不定還玩過互丟蒼耳子的遊戲,但一定沒有多少人看過它的果實裡是什麼模樣。蒼耳子的果實裡有兩種種子,一種略長,一種略短。略長的個性很急,立刻就會發芽;略短的動作比較慢,總是遲遲不見芽苗。那麼,急驚風的種子和慢半拍的種子,哪一個比較優秀呢?

這種事沒有人知道。有時確實要「打鐵趁熱」,最好盡快發芽;然而,快速發芽不見得都能碰上適合生長的環境,有時也會遇到「欲速則不達」的狀況,變成慢點發芽更有利。發芽時間的早或晚,對雜草來說無關優劣,而是它們的「個性」。

自然界沒有正確答案

這種分歧且不一致的狀況,稱為「遺傳多樣性」(基因多樣性)。所謂的個性就是「遺傳多樣性」,而多樣性就是「分歧且不一致」。

不過,為什麼不一致會是好事呢?大家在學校解答問題,每個問題都只有一個正確答案,其他答案都是錯的。但是,在自然界中有很多沒有答案的問題。就像對蒼耳來說,快點發芽好、還是晚點發芽好,就沒有正確答案。環境改變了,答案也會跟著改變,所以「哪一邊都好」才是正確答案。

雜草想保持這種不一致的狀態。沒有哪一邊好、哪一邊差的優劣之分,這種不一致反而讓它們更強韌。事實上,人類的世界也是如此,存在著許多看似有答案,實則無解的問題。

變成「均一化」

自然界裡的植物跟雜草一樣,都是雜亂無序地自由生長,不然無法適應各式各樣的環境,但是人類所栽培的蔬菜或農作物,卻井然有序。無論是發芽時間、蔬菜大小或收穫期,各自分歧會造成很大的麻煩,因此人類開始不斷地改良蔬菜或農作物,盡可能讓它們變得「一致」。而「一致」當然需要標準了。

例如,以長得更大、產量更多做為評判依據,從中選擇優良的品種。於是,農作物就越趨「均一化」,像工廠那樣被生產出來,再像工業製品般被裝箱出貨,成為商品漂亮地陳列在店裡。

生物本來就「不一致」,強迫想要「不一致」的東西變得「一致」,必須付出很大的心力。努力到最後,人類的確大大提升了「統一各種生物」的技術,但其實只是自討苦吃。況且,在過度追求「一致」的過程中,還可能忘記了「不一致」原本的價值,開始排斥「不一致」的存在。

「普通」是一種幻想

充滿個性的生物群體,既不平均也不一致,為了比較這些群體以便理解,人類於是創造了「平均值」,將很多事物統整起來,制定出「平均」的標準,再將所有的東西跟平均數值比較,判斷哪個比較大、哪個比較小,哪邊比較長、哪邊比較短。

所謂的平均值,只是人類為了便於管理,用某個尺度單位加減乘除、截長補短後所得到的數值。接近平均值的存在,一般會稱為「普通」。那麼,「普通」又是什麼呢?

自然界沒有平均值

自然界沒有平均值。「普通的樹木」是幾公分高?「普通的雜草」又是哪種雜草?被踩踏仍然能存活的雜草和沒有被踩踏的雜草,哪一邊是普通呢?路旁有許多雜草一直被踩踏,它們就不普通了嗎?之前說過,在生物的世界裡,「不同」才有價值,甚至可以說,所有生物都拚命想發展出自己的「與眾不同」。

每一個生物都是完全不同的存在,既沒有「普通的東西」,也沒有「平均的東西」。反過來說,也不存在「不普通的東西」。「普通的臉」是什麼樣的臉?世界上最普通的人,又是什麼樣的人呢?世上沒有普通的臉,沒有普通的人,也沒有不普通的人。原本,世上就不存在「普通」這回事。

最重要的事

「就算被踩踏也會重新站起來」,這就是雜草給人的印象吧。不過,這是錯誤的。雜草被踩踏之後,其實不會重新站起來。如果只是被踩過一次,可能還會站起來;但要是不斷遭到踩踏,雜草就會直接躺平了。

怎麼感覺有點沒用啊!有人或許會這麼想,甚至可能有人「原本還想效法雜草堅忍不拔的精神」,結果懊惱又失望。然而,雜草厲害的地方,就是「被踩踏之後選擇不再站起來」這一點。為什麼它不站起來呢?我們試著改變一下思考角度吧。

對植物來說,最重要的事是什麼?當然是開花,然後留下種子。若是這樣,不斷被踩踏還一直重新站起來,就會白白消耗掉很多能量。與其把能量花在這種不必要的地方,還不如躺平了努力開花更重要。所以,雜草不會做「不斷被踩踏還一直站起來」這種徒勞無功的事。

不忘初心

當雜草生長在會被不斷踩踏的地方,最重要的不是再站起來,而是開花結籽。會覺得非要站起來不可,只是人類自以為是的成見。

當然,雜草也不是就躺在那裡任人踩踏。它會試著橫向發展、縮短草莖,或者把地面下的根扎得更深,設法開花結籽。是不是能重新站起來,對它來說根本無關緊要。雜草沒有一刻忘記自己最重要的任務是什麼,也絕不會放棄這個使命。「即使不斷被踩踏,也不忘初心」,這才是真正的雜草精神。

生命的自由

為什麼一定要重新站起?為什麼必須要往上生長?被踩踏的雜草告訴我們,只知道往上生長,一被踩踏就會輕易折斷。就算被踩踏也無所謂,想要往哪裡生長,是生命的自由,橫向伸展又有什麼關係,就算完全不伸展又何妨。

當雜草不能往上長高,也不能橫向伸展時,它們會往下生長,深深地把根扎進土裡。雖然外表看起來沒有成長,其實底下已經伸出了深長的根系。根是支撐植物、吸取水分及養分的重要部位。人類會使用「根性」來形容堅韌的意志,代表我們其實也知道根有多麼重要。

向下紮根

從前的人們常覺得不可思議,自己這麼努力地施肥澆水,蔬菜及農作物還是在夏天的烈陽照射下枯死了;雜草明明沒人澆水,卻仍然長得鬱鬱蔥蔥。有人澆水的農作物和無人澆水的雜草,根系的生長方式完全不同。

痛苦的時候、需要忍耐的時候,雜草就會靜靜地向下紮根。那些看不見的根,在遇到強烈的日照時,就會真正發揮力量。(昀恬/輯)

《除了自己,成為不了別人》
作者:稻垣榮洋(農學博士)
出版社:仲間出版

其他書訊:
《企業的SDGs成功術》
作者:青柳仁士(社會企業家)
出版社:新自然主義

本書作者是日本現任國會議員青柳仁士,他從2015年聯合國發布SDGs以來就開始推動企業的SDGs議題,鑒於SDGs的推行無論是跨國大型企業或身處全球化潮流的中小企業,都是無可避免的挑戰與利基。本書即是累積多年案例經驗,提供企業按部就班發揮集思廣益、調整SDGs體質的具體方案,極具參閱價值。

為讓更多國內企業理解SDGs如何實踐,本書同時收錄台灣企業響應SDGs永續目標的實際案例,包括:亞旭電腦、奇異果新能源、信義房屋、廻鄉有機、美科實業、桃機公司、蜻蜓創意等,分享更多企業借鏡。

《陳紹馨的學術生命與臺灣研究》
作者:鄭力軒(政大社會學系副教授)
出版社: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本書追索陳紹馨橫跨多重知識場域的學術生命,從1920年代的啟蒙、1930年代赴日研究歐洲社會思想、1940年代返臺投入民俗學以及參與臺灣文化運動,到戰後初期嘗試傳承戰前臺灣研究成果,並在1950年代與美國學者展開深刻互動,投入包括人口學、人類學與社會學等領域,最後在1960年代生涯最後的階段,針對不利於臺灣研究的學術環境寫出了影響力巨大的〈中國社會文化的實驗室:臺灣〉一文。

作者主張陳紹馨看似分歧的著述背後共通的知識關懷,是他對臺灣社會現代性的視野;而日後對陳紹馨的遺忘與記憶也與這個視野有密切關係。重探陳紹馨的視野除了還原臺灣社會科學重要先驅者的面貌外,也有助於反思當代臺灣研究與社會科學的發展。

《作.食器》
作者:西川榮明(椅子研究家)
出版社:良品文化

「器皿」指的是「用於盛裝的器具」,在這層意思上包羅了相當多的類型。因此本書中除了以食器為主的盤子(小碟子、淺盤、四角盤、橢圓形盤、三角盤、麵包盤等)、盛器、碗、缽、深碗、盆、杯子等,還有少部分盒子、花器等各種名稱不同,但都是「可以放、盛、裝入物品」的用具。

作者西川榮明造訪了三十一位知名的木工作家,一一介紹每件木作食器的材料、技法、設計、製作以及創作緣起,搭配料理盛盤的實照,從日常使用角度呈現木作器皿的優越與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