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太經濟大家搶 碎片墜落有隱憂

簡嘉佑 2022/09/28 14:13 點閱 30971 次
衛星壽命到期或火箭發射失敗時,許多組件就會跌回地表,無法預測的軌跡恐造成難以想像的災害。(Photo by NASA Johnson on Flickr)
衛星壽命到期或火箭發射失敗時,許多組件就會跌回地表,無法預測的軌跡恐造成難以想像的災害。(Photo by NASA Johnson on Flickr)

【台灣醒報記者簡嘉佑綜合報導】天降危機!隨著5G興起,各國都頻頻發射火箭或衛星,盼能在航太經濟上佔據一塊大餅。然而,衛星壽命到期或火箭發射失敗時,許多發射上天的組件就會跌回地表,無法預測的落地軌跡恐造成難以想像的災難,隨著太空上的物件愈來愈多,民眾或建物被太空碎片擊中的機率也愈來愈高

太空碎片隨處落

BBC》報導,今年已發生2起「太空碎片」(Space debris)跌回地表的意外,分別為中國長征5B火箭不受控制跌落於馬來西亞;SpaceX載人1號的組件意外出現在澳洲新南威爾士州。

「太空碎片」指的是,太空設備停止運作後所剩餘下來的物件,如壽命到期的衛星、火箭發射時脫落的組件等。隨著航太工業方興未艾,該類太空碎片愈來愈多,墜落於地表的事件更頻繁的發生,造成民眾與建物的風險。

the conversation》報導,專家指出,因為多數太空碎片仍停留在衛星軌道上,民眾「目前」要被天空碎片擊中的機率仍是微乎其微,但這些碎片將阻礙正常運行的衛星運行,導致太空碎片愈來愈多,連帶提高物件墜落的風險。

國際應訂定公約

然而,要預測太空碎片的墜落軌跡相當困難,因為一個小物件在軌道上繞行地球一圈只需要60到90分鐘,意味著碎片可以降落於地表的任何地方。所以航太專家們另尋他法,致力於降低太空碎片墜落的風險與機率。

第一、所有發射到軌道上的物體,都應該安排一個「安全脫離」的軌道,讓它們墜落於無人區,避免造成傷亡,大多安排於「南太平洋無人區」(SPOUA),此地也被稱為「航天器墓地」。

第二、仔細選擇太空設備的組件,除了讓航太設備進入太空前就能成功分解之外,這些組件還會因與大氣摩擦的高溫而燃燒殆盡,以減少物件從天而降的風險。

第三、聯合國已有「太空碎片最小化」的指導原則,今年是第一顆衛星發射升空65週年,如果各國能以紀念之名,合作訂定具有強制性的國際條約,就能有效減少太空碎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