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醒報記者莊宇欽綜合報導】垃圾資源回收再利用,有助解緩全球垃圾危機?報告指出,全球回收率未能跟上經濟成長和消費主義的速度,再加上回收作業難度太大或成本太高,使得回收再利用的比例持續在下降。專家呼籲,正確落實環境政策並淘汰浪費行為,才能真正實現循環經濟的要求。
回收資源只佔6.9%
《衛報》報導,循環經濟智庫報告指出,全球回收率未能跟上經濟成長和消費主義的速度,尤其,全球經濟每年使用的1060億噸材料中,只有6.9%來自回收資源,自2015年以來下降了2.2個百分點,而全球回收的再生材料比例連續8年下降。
此外,全球消費的成長速度超過了全球人口的成長速度,儘管某些公司正在增加回收材料的使用量,但多數公司卻忽視這個問題,也沒有採取有效的懲罰措施,意味著社會產生的垃圾比回收系統所能處理的還要多。
回收速度比不上消費
然而,可回收物品不太可能全部都回收,因為許多物品的回收難度太大或成本太高,而目前全球回收率也只能達到25%。因此,人們必須大幅削減消費,以應對日益嚴重的全球垃圾危機。
《歐洲新聞網》報導,全球塑膠回收率目前維持在10%以下,然而,以化石燃料為基礎的塑膠原料產量卻激增,並有損全球減緩氣候變遷的努力。一項2022年的研究表明,當年生產的4.37億噸新塑膠中,只有9%來自回收材料。
對此,儘管消費者針對垃圾進行分類,但每年分類和收集的7500萬噸塑膠中,只有3800萬噸最終被回收。研究人員解釋,原生塑膠通常比再生塑膠更便宜,而這不利於對回收基礎設施和技術的投資,最終導致回收率低。
報告中也呼籲,若沒有正確的環境政策和政府行動,並逐步淘汰浪費行為,以及提倡更智能方式滿足人們的需求,未來將無法實現循環經濟的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