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研隨筆》台灣經濟亮麗數字下的隱憂

戴肇洋 2021/10/19 13:25 點閱 1139 次

2021年在嚴峻環境糾葛下已近尾聲,回顧過去一年以來,新冠肺炎變異殊種不斷蔓延,不但衝擊全球經濟,也影響了人類生活。然而,在各國經濟受到波及復甦緩慢的同時,台灣經濟反而逆勢飛揚,尤其在2020年GDP成長3.11%偏高基期下,主計總處將2021年預估上調至5.88%。

亮麗下有隱憂

由於經濟表現亮麗,稍早之前蔡英文總統除了公開宣揚台灣「重返亞洲小龍之首」之外,也在今年國慶演說中指出,面對全球經濟劇變,尤其疫情重創各國出口貿易之下,台灣已走出一條不再依賴單一市場的經濟路線;但是,在經濟亮麗表現的背後,卻讓我們無法忽略其所存在的隱憂。

先從內部環境來說,過去三年以來,因受惠美中貿易爭端轉單效應及新冠疫情衍生遠距商機,而帶來出口暢旺屢創新高,讓台灣的經濟持續成長,但卻又難掩這些利多除了資通、電子等少數產業獨享榮景之外,相對內需及中小傳統產業則是陷入前所未有困境,造成產業結構朝向K型發展。

勞動市場衰退

由於產業結構發展失衡,造成勞動市場型態轉型與需求衰退之共伴,加上受僱員工未能分享經濟成長果實,導致社會富者越富、貧者越窮,使得台灣家庭財富結構漸從中產階級減少的「M型」化,轉為少數高端族群集中的「L型」化。這些有形限制,勢必對台灣經濟的成長動能造成影響。

再就外在環境而言,其首當其衝的莫過於,美國前任總統川普在保護主義推波助瀾下,以縮減對中貿易逆差為理由,針對中國進口產品加徵關稅及實施敏感科技出口管制所掀起的美中貿易戰火迄今未熄。

碳稅機制挑戰大

拜登上任總統之後,不但沒有排除加徵關稅,反而擴大管制出口,除了瓦解全球自由貿易秩序之外,造成國際經濟環境產生質變。此外,因應全球氣候變遷,降低碳排放量,歐盟所實施的碳邊境稅,正在暈染各國先後推動各種碳稅調整機制。

另一方面,則是在美中貿易爭端及新冠疫情衝擊下,讓各國更加重視供應鏈的安全,進而積極籌組供應鏈聯盟;再者,隨著與台灣經濟連結頗深的CPTPP或RCEP等區域經濟組織先後簽署,逐漸形成區域貿易壁壘,在無形中讓台灣的生存空間更加受到排擠。這些無形障礙,無疑為台灣經濟的發展添增變數。

畢竟,台灣是個小型開放經濟體系,加上國內市場規模狹小,面對內外經濟環境可能劇變之下,更讓我們無法掉以輕心,必須未雨綢繆、審慎妥為因應,藉此擺脫這些不利限制或負面障礙所可能帶來的風險。

因此,未來唯有推動產業不斷創新、轉型,以及加強與全球區域網絡之連結,如此始能讓台彎的經濟持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