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基地大風吹 上市公司盼「有政府」(20201228財金論壇─林火燈、龔天行)

醒報編輯部 2021/01/04 17:01 點閱 64965 次

主持人:林意玲(台灣醒報社長)
與談人:林火燈(前證交所總經理、福邦證券董事長)
龔天行 (前富邦金控總經理、台大管理學院兼任教授)
記錄與整理:郭淑鳳

主持人(以下簡稱「問」):今天首先要談,政府如何成為上市公司的後盾。這段時間以來,很多上市公司在國內外遭遇狀況,不管是法律、勞工或專利的問題,只能單打獨鬥。台灣可說是小國寡民,非常需要外貿跟產業分工,所以當上市公司碰到糾紛或一些問題的時候,常常不知道如何是好。

政府如果能夠成為上市公司的後盾,我們就有籌碼可以硬起來。但是企業界常常感受不到政府出力相挺。疫情的時候我們都說,有政府很好,企業界當然更希望有政府做後盾。先請林火燈董事長跟我們談一些觀念性的問題。

林火燈:剛剛講的這個論述,我個人非常支持。我先調侃一下我們金融業,最近跟朋友聊說,台灣的股市最近非常好,千元俱樂部現在越來越多,但千元俱樂部裡卻沒有金融股,金融股現在最好也不過是幾十塊錢。

全球產地大風吹

大家就想,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差別?很簡單啊,我們大多數企業的產品是賣到全世界,但可惜我們的金融從來無法服務到全世界,所以無法在金融股看到千元俱樂部。這是一個玩笑,但卻很真實,台灣是以外銷、外貿為主的經濟體,中小企業為主體。

以現在來說,全球的產業發生一個很重要的變化,就是從「全球化」到「逆全球化」。我們過去講的,世界的生產工廠集中在一個地方,這個基本上已經解構了,現在注重的是所謂的在地生產、在地供應。

所以將來台商的工廠會從中國大陸一部份移到東南亞,一部份移到印度,甚至到中南美洲都有可能,甚至到美國。在這種情況下,台商面臨的問題會更困難,畢竟在中國大陸同文同種,也有長期的歷史文化共通點,對台商來講比較容易適應,將來生產基地搬到全世界,情況會更困難。

政府應幫忙打頭陣

再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我們現在ICT的產業占比非常高,除了面臨生產基地的轉移,還會碰到智慧財產權或是專利的問題。過去有一些公司在面臨這些問題的時候,也許是因為知識不足,或反應不及,以致經常吃虧,所以政府如果能夠扮演更主動的角色,對這些企業一定有很大的幫助。

問:兩個小問題請教,第一個,您剛剛談到規模經濟的問題,以我們目前的規模,恐怕沒有辦法單打獨鬥,因為多半是中小企業。第二個問題,生產基地,基本上長久以來都是企業自己去開疆拓土,不管是前進到越南、前進到中南美也好,都是企業走在前面,而不是政府走在前面。

林火燈:當然,如果政府可以超前部署,去幫台商找到適合的生產基地,這是非常好。但是我個人覺得很難實踐,因為台商其實是非常靈活有彈性的,企業會找出自己的出路。

只是說,企業在打拼的時候確實會面臨一些問題。譬如說工人罷工、鬧事,甚至面臨鉅額訴訟時,政府在這種關鍵時刻可以挺身而出,這樣就夠了。

問:我們也請教龔教授,你怎麼樣看這樣的問題?

認國際處境添難處

龔天行:我非常同意林董事長的看法,我個人一直認為,台灣真正的力量是在民間,而不是在政府。所以我不覺得有必要由政府主導企業的對外投資,應該由企業自己做出最好的選擇。

但是,也的確在企業向外發展,尤其現在這種所謂在地生產、逆全球化的這種趨勢之下,我們的企業要面對的國際經貿環境,需要對當地的法律環境要有一定的了解。

這個的確可能需要透過政府的協助,但是我們也必須說,我們政府在國際上的處境有一定的困難。當然,我們非常盼望能夠加入各個地區性的經貿組織,因為現在經貿組織不僅僅是貿易的關係,還包括投資方面的保障。在沒有辦法加入這種區域性的經貿組織的情況之下,要透過個別的談判當然會比較難。

另一方面,當企業向外投資設廠的時候,我們的政府應該要協助這些企業,對於當地的投資環境有所認識,當地駐在所的外交或非正式的外交管道也應該要能夠有所協助,讓他們了解當地的法規環境。

我認為這是政府必須要去做的,一個就是要建構一個在當地投資設廠比較穩定的環境,提供一定的保護,第二就是要提供企業廠商對當地的政、經、法律環境有一定的瞭解。

問:謝謝龔教授的分享。幾十年來,我們的外貿協會和國貿局其實發揮了相當的功能,多年來,台灣之所以能夠在亞洲四小龍裡面居首位,其實是早期的時候打下根基,你們有沒有印象,我們政府機構或者相關的組織過去對企業界的幫助是什麼?

增加駐地外貿人員

林火燈:其實主持人跟龔教授提到,非外交體系,譬如說經貿人員,駐在當地的這些人員整合是否發揮了功能?就我自己曾經到伊斯坦堡貿協的辦事處,和墨西哥貿協的辦事處的經驗,因為這些地方台商是比較陌生的。

我發現,我們經濟部或貿協在當地的辦事處態度都非常積極,但有點感傷的是,他們的人數跟韓國駐在當地的人員完全不成比例。

基本上,台灣因為政治空間的壓縮,我們沒有辦法有正式外交人員。如此,政府更應該要高度倚賴這些經貿人員,特別是我們又以外貿為主。所以我覺得政府的資源配置要跟這些重點產業的發展成比例。在我來看,多兩倍、三倍的人員都不為過。

比起來,台灣一年的經濟產值,你說外貿人員多兩倍、多三倍,每年的耗費也很有限,但放更多的資源,對當地的台商才會有幫助。當然,去找到市場打天下,那是企業的事情,但是我們可以發揮整體的資源,了解當地的法律、政治、文化,甚至是這些法規。有事的時候,他們可以幫一把,我覺得是有空間的。

問:我們一直很羨慕韓國,真的是在打國家隊,他們真的把產業當作自己的,整個國家在後面幫你推。

從賣東西到對外投資

龔天行:的確是這樣子,就像我剛剛說的,其實每個企業出去的時候,他們也知道要面對一個不同的文化、法律環境。如果我們政府在當地,本來就有一些駐在的經貿人員,他們對當地的環境有一定的了解,的確對企業有非常大的幫助。

擴大編制,我想是很重要的,而且能夠在我們的廠商到達那邊之前,已經在當地的社會有一定的網絡。另外,以前外貿協會的人員,他們最主要的想法還是怎樣打開當地的市場,但是現在要更進一步想到我們的廠商、我們的企業可能要在那邊設廠投資,在那裡經商,不只是把東西賣到那邊去,從外貿進步到對外投資的一種協助,這個很重要。

中國給予台商助力

不能否認,過去30年的經濟情況中,台灣對外投資最成功的地方就是中國大陸。當然,我們在中國大陸沒有任何正式的外交、經貿人員,但是不能否認,因為中國對台灣的特別因素,它設立了很多台辦人員,幫助台商進入這個環境。

因為同文同種,我們本來就佔了一定的優勢,再加上還有這麼多的台辦人員協助廠商進入他們的法規環境,這是很大的助力,我們不能否認,不能抹煞其中的作用。

問:龔教授講到一個重點,其實如果現在的型態是我們去投資,如郭台銘到美國去投資,就得到川普的禮遇,理論上我們對外人員非常歡迎企業能夠到他的駐在國去投資,因為對他一定是利多,增加他在那個國家不管是外交還是外貿上面的籌碼。

所以兩位是不是可以分析一下,其實我們應該因勢利導,廠商投資是增加他們的就業機會,不是嗎?也可減少貿易逆差。

龔天行:就像我們剛剛說的,現在是有一定的逆全球化趨勢。在這種情況之下,更多的在地生產,我們作為一個外貿的國家,向外投資是必然的發展,怎麼樣能夠讓我們政府的駐外人員協助企業,在當地進行投資。這個協助主要是基本的,不是商業的,而是文化、環境方面。

像剛才林社長所說,當我們在那邊投資能夠協助當地社區、當地的就業,其實會受到歡迎,也能夠反過來幫助我們台灣在當地的政治上的助益,這是相輔相成的事情,值得政府好好布局。

問:最後請林火燈董事長做個結論,我們在國際外交上,的確有很多的阻礙,但是怎麼樣在阻礙之下,還是能夠為我們的上市公司提供相當程度的後盾?

海外投資需要保障

林火燈:龔教授剛才已經講到重點了。譬如說,過去的貿協可能以打開我們的商品為主,現在已經不是了,很多是我們到當地去設廠、去投資,所以我們業務的重心可能要兼顧了。怎樣利用這段時間台灣的產業競爭力去簽訂一些投資的保障協議,我覺得這是關鍵,特別對中小企業、單打獨鬥的台商更重要。

龔天行:我補充一點,最近看到報紙上的文章提到,當我們的企業在當地發生事情的時候,覺得當地的政府沒有支持,那我們的政府是不是應該採取報復措施?我建議在這方面要相當的審慎,因為第一,我們不是美國,我們的報復措施到底會有多大效果,需要審慎評估。其次,如果報復措施只能夠燃起對方更大的怒火,可能幫了倒忙。

主持人:非常謝謝兩位專家學者的寶貴意見,我們的產業非常期待我們是有爸有媽,有爹有娘的。企業出去的時候,母國能夠成為我們在海外的後盾。當然也希望我們的企業在海外繳稅,要設法想到母國給它的奶水,能夠水幫魚、魚幫水才好。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