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毒蛋照見制度裂縫 食安重建不能再靠運氣

醒報編輯部 2025/11/19 15:43 點閱 237 次

台灣社會再次被食安問題攪得人心惶惶,芬普尼雞蛋事件表面上是一個農藥殘留問題,實際上揭開的卻是一層更深的結構性困境。事件持續延燒,不僅毒物本身的風險,還是資訊公布延遲、跨部門協調失序、流通管理鬆散,使民眾感到自己像在一場不透明的食物實驗中,被迫等待答案。

信任崩塌只一瞬

食物的安全,決定的不只是健康,更是信任。當信任不再,所有解釋都難以修補,因為「信任的建立需要歲月,崩塌卻只需要一瞬」,這次事件正是這樣的瞬間。
起初被驗出的問題雞蛋被形容為屬於個別牧場的孤立狀況,但事後證明問題遠不只於此。從檢出到公告之間的時間差,使得大量雞蛋早已被民眾吃下肚。資訊以片段方式曝光,使整件事像被迫逐步揭露的拼圖。這種不一致、不即時的處理方式,比毒物本身更讓人不安。

有關單位在不同時間對是否應管制、是否解除、是否下架的判斷出現落差。農政與衛政對檢驗結果的理解不同,審慎與鬆動之間缺乏通盤協調。一邊強調沒有檢出、一邊表示仍有超標。這種矛盾形成制度的灰色地帶,使得風險得以在縫隙中擴散。

風險在縫隙中擴散

更令人擔憂的是流通端的脆弱,洗選蛋因有溯源標示,得以追查來源。但散裝蛋在市場、早餐店、麵館流動時,不具任何有效標記,讓追蹤工作陷入黑暗。一般民眾在攤位上一把抓的蛋,可能來自任何地方,也可能已遭混入問題批次。這種透明度不足,使得食安風暴得以輕易突破防線。

食安制度多年來被強調的「從農田到餐桌」精神,並非一句口號就能落實,而必須透過一致的法規架構、明確的權責分工、即時的資訊公布與完整的追溯能力。這次事件動搖的是整個框架的可靠性。對民眾來說,政府的說明若缺乏完整與堅定,其後續再多的公告也難以重建信心。

處罰不成比例

事件也反映出罰則偏低、執法落差大的問題。許多過往的案例都顯示,即使造成社會恐慌或食安風險,實際處罰往往不成比例。若違規成本遠低於違規利益,制度自然被侵蝕。執法若無強度,預防機制就難以發揮作用。

另一個被忽視的問題是管理思維仍停留在過去的小規模供應鏈邏輯,今日雞蛋流通呈集中化與高速化特性,一旦某些批次有問題,跨縣市擴散只需短短一天。食安檢驗若仍依賴人工抽查、紙本回報、不同單位各自為政,其速度永遠追不上貨物流向。供應鏈的現代化與風險管理之間,已出現明顯鴻溝。

國際上已有許多做法值得參考,例如利用人工智慧偵測用藥異常、用數位化方式管理農場環境、以自動化系統掌握物流流向、讓不同縣市的衛生與農政單位共享即時資料。這些工具不是奢華選項,而是現代食安治理的基本配置。科技不可能完全避免意外,但可以防止意外擴散。

建立跨部門協調

要讓食安真正穩定,需要一種新的治理態度。這種態度不是把問題切割為個案,而是承擔起整體制度是否健全的責任。不是等事件爆發後再互相指責,而是建立跨部門快速協調的架構。不是在檢出後等待多日確認,而是建立自動化的預警程序。不是被動告知民眾可以退貨,而是主動告訴民眾如何面對食安疑慮。

食安問題一定會再來,但不能再以相同方式發生。真正的進步,是讓每一次事件成為制度修補的契機,而不是成為下一次風暴的前奏。社會期待的不只是查出問題,更是看見一套能避免下一次悲劇的制度。

可怕的是習慣錯誤

「文明存在的價值,在於它能夠修復自身的錯誤」。錯誤不可怕,可怕的是習慣錯誤。毒蛋事件帶來的傷害已經造成,但制度是否能因此被修補,將決定未來的食安路徑。

當民眾面對早餐桌時,不應再以忐忑取代安心。政府如果能從這次危機中真正吸取教訓,以科技強化供應鏈透明度,以制度整合強化跨部會協作,以公開化取代延遲式公告,台灣才有可能真正走向一個安全穩定的食安環境。

捐款成為醒報天使

由於熱心人與支持者的捐款,醒報的深度報導與客觀評論都是免費閱讀的,希望你也能加入「醒報天使」的行列,小額支持。我們會寄給您抵稅收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