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興毒品混用 不可不防!

王翔正 2025/11/10 15:45 點閱 170 次
各種毒品效果均不相同,彼此交互作用複雜,易使中樞神經錯亂,進而導致頭腦損傷,甚至意外猝死。(中央社示意圖)
各種毒品效果均不相同,彼此交互作用複雜,易使中樞神經錯亂,進而導致頭腦損傷,甚至意外猝死。(中央社示意圖)

爾來,37歲創投公司負責人與25歲美甲師被發現陳屍於臺北市信義區豪宅,警方於現場查獲粉末、藥錠及電子煙彈等毒物,分別檢驗出K他命、喵喵、FM2及大麻等4種毒品反應,引發社會輿論熱議。

上揭案例可發現,縱然涉案人年齡層皆為青壯年,猝死機率不高,但極可能因短時間內大量或混合施用毒品而導致死亡,顯見藥物濫用問題仍十分嚴重。

新興毒品施用年輕化

根據法務部法醫研究所統計,首次濫用藥物年齡層以20至29歲占45.2%為最高,自108年起至112年7月,濫用新興毒品致死者平均年齡為29.7歲,更令人訝異的是毒癮致死者身上存有多種新興毒品。

另在青少年藥物濫用統計方面,檢出的新興毒品成份排序,112年上半年有238件,以第三級毒品(愷他命、FM2、硝甲西泮)179件為最多,較111年同期增加21.8%,呈現年齡層下降且毒品混用情形。

從近期查獲的尼他淨(二級)及賽拉嗪(三級)等新興混合毒品來說,外包裝大多以卡通人物、名牌LOGO等圖樣吸引目光,又形塑成糖果、奶茶包、咖啡包等誘人的生活用品,其特點無非是看起來無害,降低施用者戒心,但成分不明、尚未臨床試驗的藥物任意參雜混用,以至於毒性強烈,對身心健康的傷害亦是出奇的嚴重。

用藥認知不周

不可諱言的是,毒品施用者多為「立即享樂型」,在毒品面前呈現低自我控制,毫無考慮到毒品存有耐受性與延遲性問題,又每個人對藥物承受劑量不同,通常由體重來決定藥物劑量,若因藥物延遲性而遲未發生效用(如:吃了怎麼還不嗨),施用者誤以為無效,持續於短時間內增加劑量,極可能超出個人身體的負荷,甚至同時間混用不同類型毒品。

尤其各種毒品效果均不相同(如:安非他命屬興奮劑、K他命屬抑制劑、大麻屬迷幻劑等),彼此交互作用複雜,易使中樞神經錯亂,進而導致頭腦損傷,甚至意外猝死。

強化青少年毒防教育

新冠肺炎疫情過後,毒品需求持續上升,不斷入侵為追求刺激與尋找快感的年輕族群,讓施用毒品年齡層不斷下降,建議應針對年輕族群進行分齡、分眾毒品認知宣導,挖掘潛在濫用毒品對象與嚴管涉毒高風險者。

另警方應加強與轄內學校橫向聯繫,結合教育機關推動校園防毒講座,加強毒品通報與溯源,提醒青少年遠離是非場所,深化青少年防毒意識,並建立正確情緒舒解方法,切勿因好奇心以身試「毒」,向新興毒品勇敢說「不」。

捐款成為醒報天使

由於熱心人與支持者的捐款,醒報的深度報導與客觀評論都是免費閱讀的,希望你也能加入「醒報天使」的行列,小額支持。我們會寄給您抵稅收據!